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虚空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关于四圣谛之集谛!

[本贴链接]
51#
发表于 2008-9-2 16:34 | 只看该作者
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起于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谢谢你贴上经文,

如果从以上的经文提到“非缘起”,
我们不能就此断定有一个特别的“非缘起法“。

就好像经文提到: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
以上提到的不善法代表善法的对立,经文告诉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善和不善,不善的不要做。

同理,
经文提到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
这里的非缘起代表缘起的对立,
也就是告诉我们非缘起法如同污染的法,不可以接受。

大家对我的分析经文有何异议?
52#
发表于 2008-9-2 16: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8-9-2 16:34 发表
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起于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谢谢你贴上经文,

如果从以上的经文提到“非缘起”,
我们不能就此断定有一个特别的“非缘起法“。

就好像经文提到: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
以上提到的不善法代表善法的对立,经文告诉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善和不善,不善的不要做。

同理,
经文提到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
这里的非缘起代表缘起的对立,
也就是告诉我们非缘起法如同污染的法,不可以接受。

大家对我的分析经文有何异议?

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您看不到毛版主给你贴的无为法(非缘起法)啊?!
何等为觉力?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
53#
发表于 2008-9-2 16: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8-9-2 16:34 发表
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起于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谢谢你贴上经文,

如果从以上的经文提到“非缘起”,
我们不能就此断定有一个特别的“非缘起法“。

就好像经文提到: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
以上提到的不善法代表善法的对立,经文告诉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善和不善,不善的不要做。

同理,
经文提到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
这里的非缘起代表缘起的对立,
也就是告诉我们非缘起法如同污染的法,不可以接受。

大家对我的分析经文有何异议?

非缘起法超越了对立、即非缘起之法,非缘起就是无为、涅槃、道,不生不灭,在下引用的经文不是已经说明了吗?
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
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

弥醯。若比丘得无常想
者。必得无我想。弥醯。若比丘得无我想者。
便于现法断一切我慢。得息.灭.尽.无为.涅
槃。
54#
发表于 2008-9-2 17: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8-9-2 16:58 发表
非缘起的经文:
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
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
圣弟子于非缘起不能不知:
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
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
————————

你们对以上经文的了解似乎不大对劲。

第一:
经文的题目来自谁说?

第二:
经文中没有进一步解释任何非缘起法的道理。你们怎么可以自己加上无为就是非缘起。

第三:
如果如同你们的想法,佛陀要我们如实了知缘起和非缘起,
那么你们如何解释佛陀要我们了解善法和不善法呢?

如果依照你们的做法,学了缘起就要进一步学非缘起,
那么, 你们岂不学了善法就进一步学不善法?

所以我之前分析,非缘起是缘起的对立,佛陀要我们如实知道什么是对和错。

不是你们所了解的,
有时候,好好的一篇经文,唉。。。。。

您的帖子乱得不能再乱了,您能不能先认真读读佛经搞清楚“无为法”和“非缘起法”再来讨论啊,您的这个帖子很快就会被删除。
55#
发表于 2008-9-2 17: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8-9-2 16:58 发表
非缘起的经文:
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
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
圣弟子于非缘起不能不知:
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
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
————————

你们对以上经文的了解似乎不大对劲。

第一:
经文的题目来自谁说?

不是您让我们出示非缘起的经文吗?您不承认这是阿含经吗?
第二:
经文中没有进一步解释任何非缘起法的道理。你们怎么可以自己加上无为就是非缘起。

有为法是缘起法,无为法是非缘起法,如果您连这都不知道,就请您谦虚地认真向别人学学吧!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说无为法及无为道迹。
谛听,善思。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嗔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无为法。

一 ‘诸比丘1!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于此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
比丘!此称为无为


第三:
如果如同你们的想法,佛陀要我们如实了知缘起和非缘起,
那么你们如何解释佛陀要我们了解善法和不善法呢?

不了解、不分别正、邪,善、恶.......又如何能修证?没有方向怎么能修行?您的问题可真奇怪!

如果依照你们的做法,学了缘起就要进一步学非缘起,
那么, 你们岂不学了善法就进一步学不善法?

所以我之前分析,非缘起是缘起的对立,佛陀要我们如实知道什么是对和错。

不是你们所了解的,
有时候,好好的一篇经文,唉。。。。。

缘起、非缘起,善法、不善法是要如实知见!不是都要学!谁说让学非缘起了?非缘起也根本不是学来的!不客气的说,您根本不了解缘起与非缘起的关系,所以才有以上的问题。
再次、再次提醒您,不要用您的个人的想法来分析经文,也不能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更不能以此作为证据来反驳对手!
56#
发表于 2008-9-2 17:19 | 只看该作者
毛兄:
有为法是缘起法,无为法是非缘起法

——————

看来,我也得用你的方法了,

请你把以上所说的,找到经文来对证。

这是关系到佛法的寿命。
57#
发表于 2008-9-2 17: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8-9-2 17:19 发表
毛兄:
有为法是缘起法,无为法是非缘起法

——————

看来,我也得用你的方法了,

请你把以上所说的,找到经文来对证。

这是关系到佛法的寿命。

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贪嗔痴俱灭就是道、涅槃、无为、灭、息、没等等,这点您不否认吧(经文就在上面)?请务必回答:道是缘起的吗?如果非缘起不是指道,请您说说非缘起能是啥?
此外,不是经文里没有的就一定是错的,或者不是佛法,只要是符合法印和圣谛就是佛法,这才是真正的依法!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这名词佛经上有吗?但是这观点不符合诸行无常吗?
58#
发表于 2008-9-2 17:53 | 只看该作者
请苦对照以下两句经文,看看非缘起(无为)到底指什么:
缘起所生者无常也
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9-5 11: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8-21 10:34 发表
建议我们从《阿含经》入手学习,这样比较容易理解。
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为因缘的。“取其一;而另一则仆倒。”《阿含经》中说:“譬如两芦束,相互依持则能直立。友!同此,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中略)若此等之芦束中,取其一;而另一则仆倒;取他,而另他则仆倒。友!同此,缘名色之灭,而有识灭。缘识之灭,而有名色灭。”
佛陀与阿罗汉没有识吗?他们也是眼色缘生眼识,但是他们是不执取。

而且佛陀在经中也指出识是若内若外。。。
彼一切正观皆悉无常。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正观皆悉无常。”

空谷兄您好:经过您和毛毛刘老师的耐心指点,末学总算见到了一丝曙光,以下是末学关于识与名色的理解,
请赐教:
1、悲智老师讲的“佛家与道家把众生的后天意识(实际上,是把后天主观意识及与其对立的客观世界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识心或识神”。识心就是指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识心是后天主观意识及与其对立的客观世界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指的是识与名色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2、悲智老师讲的“妄想心同样是尽虚空无处不是的,身体以及眼中所见的森罗万象都是妄想心所成,是以真心为体性的妄想心相”。末学的理解是因为众生无量无边,可以说尽虚空无处不存在,每个众生的妄想心虽不尽相同,但是都是妄想心,因此说妄想心是尽虚空无处不是的!而每个众生的妄想心皆是身体及眼中所见,皆是六识所成的幻觉而已。
3、名色与识的关系是因缘互生、俱时生灭、不可分离而独立存在的。以人眼见清水为例,清水其实是眼识所生的幻觉。清水的存在是建立在眼识、意识的基础上的,没有眼识、意识也就没有清水的存在,也就是说清水的存在是以眼识、意识的存在为必要条件的!清水与眼识、意识是不可分的统一体,是“譬如两芦束,相互依持则能直立的。取一,而另一则扑倒。取他,而另他则扑倒的。”也就是说名色与识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分离而独立存在的!识灭则名色同时灭,名色灭则识同时灭,没有谁先灭谁后灭的概念存在!

[ 本帖最后由 虚空华 于 2008-9-5 11:20 编辑 ]
60#
发表于 2008-9-5 12: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9-5 11:19 发表

空谷兄您好:经过您和毛毛刘老师的耐心指点,末学总算见到了一丝曙光,以下是末学关于识与名色的理解,
请赐教:
2、悲智老师讲的“妄想心同样是尽虚空无处不是的,身体以及眼中所见的森罗万象都是妄想心所成,是以真心为体性的妄想心相”。末学的理解是因为众生无量无边,可以说尽虚空无处不存在,每个众生的妄想心虽不尽相同,但是都是妄想心,因此说妄想心是尽虚空无处不是的!而每个众生的妄想心皆是身体及眼中所见,皆是六识所成的幻觉而已。
3、名色与识的关系是因缘互生、俱时生灭、不可分离而独立存在的。以人眼见清水为例,清水其实是眼识所生的幻觉。清水的存在是建立在眼识、意识的基础上的,没有眼识、意识也就没有清水的存在,也就是说清水的存在是以眼识、意识的存在为必要条件的!清水与眼识、意识是不可分的统一体,是“譬如两芦束,相互依持则能直立的。取一,而另一则扑倒。取他,而另他则扑倒的。”也就是说名色与识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分离而独立存在的!识灭则名色同时灭,名色灭则识同时灭,没有谁先灭谁后灭的概念存在!
在现代物理学的量子论中,也认为任何相对的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都以对方作为自己的存在条件。所谓的主观与客观也是如此,既对立又相互依存,既没有绝对的主观,也没有绝对的客观。一切客观如风、幡之类,都是以主观即妄想心为存在条件的,都是妄想心中坚固妄想所成,而妄想心又是依客观而存在的,又被所谓的客观事物所带动和影响。妄想心执著于一切妄心所生诸相,一切执著即执著自心,在佛教中称之为颠倒众生的“自心取自心”,比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楞严经》)
--转自<金刚智慧能断一切邪说>
个人理解悲智老师是从法性上来讲的,真妄是不二的,"妄想心同样是尽虚空无处不是的"而妄想心又是依客观而存在的,是以真心为体性的.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3 19: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9-5 12:03 发表

--转自
个人理解悲智老师是从法性上来讲的,真妄是不二的,"妄想心同样是尽虚空无处不是的"而妄想心又是依客观而存在的,是以真心为体性的.
在《楞严经》以及达摩祖师所带来的开示诸佛真心的《楞伽经》等经典中,释迦牟尼佛以海水、波浪和水泡之间的关系对真心、妄心与众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以海水常住不变喻为真心,以海水为体性的波浪起灭无常喻为妄心,波浪滚滚中所形成的无数个水泡是无量众生。每一个水泡都是既处于波浪之内,又处于海水之中,当下的本质就是海水,与海水无二无别,只是由于众生迷惑不觉,妄认水泡为自我罢了。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讲:“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李洪志也是如此,一直在妄想心上用功夫,认为心在物质(色)身体之内,名之为“元神”,相当于有大海弃之而不认,只认一个小水泡。

妄想心被众生虚妄地分为主观的身、心(意识)与客观的山河大地两个对立的部分。然而,任何对立的事物都是统一的整体,主观与客观也是一样,虽然二者是对立的,而实际上却是统一的,是一体的妄想心。众生的身心只是妄想心的一部分,众生都生活在自己的坚固妄想之中,生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就像梦中的自己与环境构成了统一的梦想境界一样。主观与客观既是对立又是密不可分的,任何所谓的客观,也都是主观所反映的客观,不同的主观对同一所谓客观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所谓的客观都是主观的客观,如此,客观也就无所谓客观了。比如,有一个禅宗公案:有两个人看到风吹幡动,就争论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一个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个人说是幡在动。此时,已经见性、了知真心与妄心的六祖惠能对二人说,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在凡夫境界只看现象,无论是说风动还是说幡动都没有错,然而,六祖于菩萨圣境直指本质,眼中所见的一切现象都是妄想心相
我们宇宙中发生的任何事件,都会即时遍及每一个角落,并以全息记忆的方式留下永久的印记。宇宙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整体,特别是我们人类的意识,在很深层面上同整个宇宙保持着即时通讯,也可以随时从宇宙中提取先前的任何信息。

谢谢空谷兄的指点,是末学对悲智老师讲的“妄想心同样是尽虚空无处不是的”这句话,理解错误。
现在末学是这样理解的:任何一个众生的妄想心——识都是尽虚空无处不是的。每个众生的妄想心——识都不尽相同,每个众生都生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宇宙中。可以说,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宇宙,任何一个宇宙都是妄想心所成,每个众生都拥有整个宇宙,而实际上拥有的只是妄想心所产生的幻相而已。

[ 本帖最后由 虚空华 于 2008-9-13 19:12 编辑 ]
62#
发表于 2008-9-13 20: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9-13 19:10 发表
谢谢空谷兄的指点,是末学对悲智老师讲的“妄想心同样是尽虚空无处不是的”这句话,理解错误。
现在末学是这样理解的:任何一个众生的妄想心——识都是尽虚空无处不是的。每个众生的妄想心——识都不尽相同,每个众生都生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宇宙中。可以说,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宇宙,任何一个宇宙都是妄想心所成,每个众生都拥有整个宇宙,而实际上拥有的只是妄想心所产生的幻相而已。

不用客气,愿我们共同学习进步.
悲智老师在书中讲到“身体在妄想心之内.妄想心同样是尽虚空无处不是的”,关于这句话我在22#贴中说错了一句话.我当时认为是一种权说,是我理解有误.实际就是那样的,身体在妄想心之内.
身体在妄想心之内。妄想心同样是尽虚空无处不是的,身体以及眼中所见的森罗万象都是妄想心所成,是以真心为体性的妄想心相,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63#
发表于 2008-9-21 22: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4#
发表于 2008-9-22 09: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禅心一境 于 2008-9-21 22:00 发表
关于集圣谛的含义,我曾进行过总结,在《南传佛教基本教义》里的第6-9部分里,地址: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01252922_4_1.html

师兄好,看了您的文章,有个问题想与您交流。您说:
佛陀说导致苦的真实原因正是贪爱,而这贪爱可分为三种:欲爱、有爱、无有爱。
什么是欲爱呢?对欲望的渴爱,即对五欲功德的贪爱。
什么是有爱呢?对生命的渴爱,即是由于对生命的希求而生起的、与常见俱行的、对色界与无色界生命的贪,以及对禅那的欲。
什么是无有爱呢?对无生命(即断灭)的渴爱,即是与断见俱行的贪。

缘起法中的”爱“指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是指对三界的贪爱,而不是对欲望、生命、无生命(断灭)的贪爱。

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有三爱,何等为三?谓欲爱,色爱,无色爱。
又告阿难。缘爱有取。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欲爱.有爱.无有爱者。宁有取不。答曰。无有。
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65#
发表于 2008-9-22 20:2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6#
发表于 2008-9-22 21: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禅心一境 于 2008-9-22 20:20 发表
根据南传圣典,缘起法里的爱就是指: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及法爱。每一种又可依以下三方面分为三种:一、纯粹只是渴爱欲乐;二、渴爱有(生命),即含有常见(sassataditthi)的渴爱;三、渴爱断灭,即含有断见(ucchedaditthi)的渴爱。(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法友引的经典是杂阿含第298经,对应的南传圣典里对爱解释为“六爱”。
我个人看来,色爱与无色爱被包括在“有爱”以内,而无有爱未涉及到,而与断见俱行的贪爱也是导致再生的原因,所以,我个人比较赞成南传圣典里的解释。

又找到一篇经文,“三爱”所指有三种,其实每一种都是“三爱”中的一个方面(在下问题看得太片面了):
216 一六 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
一七 复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一八 复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
67#
发表于 2008-11-3 11:06 | 只看该作者
请问 五兄,

无有爱是否属于十二缘起中的爱支?
68#
发表于 2009-2-12 01: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极之音 于 2008-9-2 16:20 发表
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天哪,太爱这句话了。眼泪都快下来了。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43 , Processed in 0.09262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