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我是游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帮助解疑

[本贴链接]
76#
发表于 2011-5-7 0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毛毛刘
还请问这个“时”字到底代表什么?请您依法回答,不要再牵涉无关的疑问和猜测了。

你是否赞成以下的说法?

雷人:你抓住“故”字而说不代表“俱时”,这明显是未谙缘起法本质的说法。还好南传经典的翻译是这样的,省了我不少话: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

以上是雷人反驳我的论点,他使用“此有时即彼有”来支持“俱时缘起”。
我不认同“十二缘起是俱时缘起”,
所以我反问“有生故有老死”,这个老死和生如何能“俱时发生”?

既然“俱时”已经不圆满,为何还要把“此有时即彼有”这句经文来支持“俱时缘起”。

现在,毛毛刘为何还要说“我不依法回答,不要再牵涉无关的疑问和猜测了。”???
77#
发表于 2011-5-7 10:02 | 只看该作者
佛陀的无明已灭,是否俱时佛陀当前的名色就要解散??

这种问题反复思考,你们还能说“俱时缘起”吗?
78#
发表于 2011-5-7 11:28 | 只看该作者
诸比丘!何为灭智之缘耶?当谓‘是解脱’。诸比丘!我说解脱是有缘而非无缘。
六 诸比丘!何为解脱之缘耶?当谓‘是离贪。’诸比丘!我说离贪是有缘而非无缘。
七 诸比丘!何为离贪之缘耶?当谓‘是厌离。’诸比丘!我说厌离是有缘而非无缘。
八 诸比丘!何为厌离之缘耶?当谓‘是如实知见。’诸比丘!我说如实知见是有缘而非无缘。
九 诸比丘!何为如实知见之缘耶?当谓‘是三摩地。’诸比丘!我说三摩地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〇 诸比丘!何为三摩地之缘耶?当谓‘是乐。’诸比丘!我说乐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一 诸比丘!何为乐之缘耶?当谓‘是轻安。’诸比丘!我说经安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二 诸比丘!何为经安之缘耶?当谓‘是喜。’诸比丘!我说喜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三 诸比丘!何为喜之缘耶?当谓‘是悦。’诸比丘!我说悦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四 诸比丘!何为悦之缘耶?当谓‘是信。’诸比丘!我说信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五 诸比丘!何为信之缘耶?当谓‘是苦。’诸比丘!我说苦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六 诸比丘!何为苦之缘耶?当谓‘是生。’诸比丘!我说生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七 诸比丘!何为生之缘耶?当谓‘是有。’诸比丘!我说有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八 诸比丘!何为有之缘耶?当谓‘是取。’诸比丘!我说取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九 诸比丘!何为取之缘耶?当谓‘是爱。’诸比丘!我说爱是有缘而非无缘。
二〇~二五 诸比丘!何为爱之缘耶?当谓‘是受。’……当谓‘是触’……当谓‘是六处。’……当谓‘是名。’……当谓‘是识。’……当谓‘是行。’诸比丘!我说行是有缘而非无缘。
二六 诸比丘!何为行之缘耶?当谓:‘是无明。’


——————

以上的经文,告诉我们解脱是有缘而非无缘。

既然如此,如果认为缘起是俱时,那么,有无明岂不是俱时有灭智???
79#
发表于 2011-5-7 1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到楼主的问题,

楼主说:
1。名色到底指什么?按照298经理解:若名色=色受想行识。 缘识名色者=此识有故色受想行识有,而且这两个识是一个含义。等于说识产生识,逻辑上似乎不通。若按58经理解名色=色受想行,不包括识,缘识名色者=此识有故色受想行有,逻辑上倒是通的。
2。杂阿含288讲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十二因缘讲的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也即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并非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不是矛盾吗?


楼主发现了“名色=色受想行识。 缘识名色者=此识有故色受想行识有,而且这两个识是一个含义。等于说识产生识,逻辑上似乎不通。”


接着,雷人也发现了:
1)名色中的触与十二支中的触有什么区别吗?
2)名色中的受、思和十二支中的受和行有什么区别吗?
3)名色与六处的关系,六入处本就包含在名色之中,怎么又缘名色而有六处?
4)再比如,无明是不是就包含在行中?

——————
以上两者的追问,带来了以下的推论:
首先对于十二支,我们应该把它看做是一个整体。即:一个“大苦聚”(有情)
建立这个观念后,再看十二支时,就不会发生割裂开的情况了。也就是说,这十二支并不是一一单独或单摆浮搁独立存在的十二个部分,而是构成一个有情生命的十二个分别具有各自特性的部分(因缘)。十二支不是并列关系,它们之间是因缘关系。单独提出其中的某一支或几支来看,可能是互为因缘,甚至“你中有我”。。。。
识阴属于名色之中,这个理解是没错的。同时要理解,作为身心现象的名色,其产生的因缘是识,识产生的同时,缘此识,名色同时产生了。所以才有“识缘名色”,这里不是逻辑上从属关系的问题,而是生命现象产生的实际情况的因缘。透过佛陀对十二缘起法深入微妙的分析,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佛陀无比广大敏锐的智慧。
十二缘起的考察,请务必联系生命有情的个体,从中体会各支因缘关系。


以上的推论,引用了“互缘的名色和识”,但是把这个“互缘”的关系广大到所有十二缘起,并一举把十二缘起定位一个生命的大苦聚。
从这里的推论,就使用互缘的广大来思考楼主的问题,甚至是雷人的问题,都一举拿下。

楼主和雷人以上的问题,还没得到圆满的解答,切出现了另一个理论,那就是“互缘的缘起是否俱时发生或者说成你中有我”。

面对这三个话题,佛弟子的确要谨慎面对。

接下来,出现了第四个话题,那就是“识蕴是否识支”?这个第四个话题,我之前交待了,现有的经典没有如此肯定地注明。
我也因为很多关系到“识”名词的定义无法分明,所以,我不能确定第四个话题。

我选择推翻“俱时缘起”这个新的理论。

接下来,还会继续探讨这四个话题。。。
希望大家也不妨参与,如果我说错了,不妨告知。。。
80#
发表于 2011-5-7 14: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11-5-7 09:52 发表
回复 毛毛刘

你是否赞成以下的说法?

雷人:你抓住“故”字而说不代表“俱时”,这明显是未谙缘起法本质的说法。还好南传经典的翻译是这样的,省了我不少话: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

以上是雷人反驳我的论点,他使用“此有时即彼有”来支持“俱时缘起”。
我不认同“十二缘起是俱时缘起”,
所以我反问“有生故有老死”,这个老死和生如何能“俱时发生”?

既然“俱时”已经不圆满,为何还要把“此有时即彼有”这句经文来支持“俱时缘起”。

现在,毛毛刘为何还要说“我不依法回答,不要再牵涉无关的疑问和猜测了。”???

1、您根本没有理解缘起法,也混淆了此生彼灭(异时因果)和此生彼生、此灭彼灭(俱时因果)的差别。
您说,“这个老死和生如何能“俱时发生”?”显然,您还是把这个老死和生的关系理解成“此阴灭已,异阴相续”。在“此阴灭已,异阴相续”的异时因果中有前因和后果,但中间没有间隔,是果为因、因为果的因果相续不绝。而十二缘起中各个支之间却不是这种关系,而是相互为因缘、相互依持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俱时关系。十二因缘各支都是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灭掉任何一支,同时其他支俱灭,绝不会是“此阴灭已,异阴相续”。这里生和老死就是相互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关系,俱时生、俱时灭,也就是说有生就有老死,无生就无老死。以我们自身来说,生即孕育着死,生命出生即走向死亡,这种俱时的关系是无法割裂的。
一切尽灭无余不复有者。彼则无生。无老、病、死。——阿含经
同样是生和老死,却有两种关系,凡夫的生死不绝轮回,而阿罗汉“死”了就彻底死了(无生、涅磐)。这也是异时因果和俱时因果的差别。
退一步说,如果缘起非俱时,那相续不断的生死轮回谁能解脱啊?您再看看“第一义空法经”。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2、此外,再次请您注意依法讨论,有问有答,一问一答,不要牵扯无关的疑问和猜测。
还请问这个“时”字到底代表什么?

[ 本帖最后由 毛毛刘 于 2011-5-7 15:24 编辑 ]
81#
发表于 2011-5-7 14: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11-5-7 10:02 发表
佛陀的无明已灭,是否俱时佛陀当前的名色就要解散??

这种问题反复思考,你们还能说“俱时缘起”吗?

请您不要再牵扯无关的猜测和想象了,谁也没有说无明灭了名色就要散。只能说明那还是您不了解缘起法。
五阴和五受阴有什么区别,前面已经有同修给出经文了。

[ 本帖最后由 毛毛刘 于 2011-5-7 14:43 编辑 ]
82#
发表于 2011-5-7 14: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11-5-7 11:28 发表
诸比丘!何为灭智之缘耶?当谓‘是解脱’。诸比丘!我说解脱是有缘而非无缘。
六 诸比丘!何为解脱之缘耶?当谓‘是离贪。’诸比丘!我说离贪是有缘而非无缘。
七 诸比丘!何为离贪之缘耶?当谓‘是厌离。’诸比丘!我说厌离是有缘而非无缘。
八 诸比丘!何为厌离之缘耶?当谓‘是如实知见。’诸比丘!我说如实知见是有缘而非无缘。
九 诸比丘!何为如实知见之缘耶?当谓‘是三摩地。’诸比丘!我说三摩地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〇 诸比丘!何为三摩地之缘耶?当谓‘是乐。’诸比丘!我说乐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一 诸比丘!何为乐之缘耶?当谓‘是轻安。’诸比丘!我说经安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二 诸比丘!何为经安之缘耶?当谓‘是喜。’诸比丘!我说喜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三 诸比丘!何为喜之缘耶?当谓‘是悦。’诸比丘!我说悦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四 诸比丘!何为悦之缘耶?当谓‘是信。’诸比丘!我说信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五 诸比丘!何为信之缘耶?当谓‘是苦。’诸比丘!我说苦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六 诸比丘!何为苦之缘耶?当谓‘是生。’诸比丘!我说生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七 诸比丘!何为生之缘耶?当谓‘是有。’诸比丘!我说有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八 诸比丘!何为有之缘耶?当谓‘是取。’诸比丘!我说取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九 诸比丘!何为取之缘耶?当谓‘是爱。’诸比丘!我说爱是有缘而非无缘。
二〇~二五 诸比丘!何为爱之缘耶?当谓‘是受。’……当谓‘是触’……当谓‘是六处。’……当谓‘是名。’……当谓‘是识。’……当谓‘是行。’诸比丘!我说行是有缘而非无缘。
二六 诸比丘!何为行之缘耶?当谓:‘是无明。’


——————

以上的经文,告诉我们解脱是有缘而非无缘。

既然如此,如果认为缘起是俱时,那么,有无明岂不是俱时有灭智???

请不要再发无关的个人想象了。经文中从灭智到苦是指修习的次第,但缘起就十二支,请依法。

[ 本帖最后由 毛毛刘 于 2011-5-7 14:45 编辑 ]
83#
发表于 2011-5-7 15: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11-5-7 12:07 发表
回到楼主的问题,

楼主说:


楼主发现了“名色=色受想行识。 缘识名色者=此识有故色受想行识有,而且这两个识是一个含义。等于说识产生识,逻辑上似乎不通。”


接着,雷人也发现了:
1)名色中的触与十二支中的触有什么区别吗?
2)名色中的受、思和十二支中的受和行有什么区别吗?
3)名色与六处的关系,六入处本就包含在名色之中,怎么又缘名色而有六处?
4)再比如,无明是不是就包含在行中?

——————
以上两者的追问,带来了以下的推论:


以上的推论,引用了“互缘的名色和识”,但是把这个“互缘”的关系广大到所有十二缘起,并一举把十二缘起定位一个生命的大苦聚。
从这里的推论,就使用互缘的广大来思考楼主的问题,甚至是雷人的问题,都一举拿下。

楼主和雷人以上的问题,还没得到圆满的解答,切出现了另一个理论,那就是“互缘的缘起是否俱时发生或者说成你中有我”。

面对这三个话题,佛弟子的确要谨慎面对。

接下来,出现了第四个话题,那就是“识蕴是否识支”?这个第四个话题,我之前交待了,现有的经典没有如此肯定地注明。
我也因为很多关系到“识”名词的定义无法分明,所以,我不能确定第四个话题。

我选择推翻“俱时缘起”这个新的理论。

接下来,还会继续探讨这四个话题。。。
希望大家也不妨参与,如果我说错了,不妨告知。。。

前面就有网友反复说明了,五阴的范围和名色的关系,楼主的推论“识生识”才不成立呢,这里根本没有谁生谁的关系。
雷人的问题是希望苦兄给出经文证据的。
缘起是俱时的是老理论了,您说非俱时才是新理论呢,期待您的经文作证。
此外,您的那些猜测,比如没有经典明确的说明就无法判断之类。按您的逻辑,俺也可以说经典没有明确的说明,您又凭啥判断识蕴不是缘起中的识支呀?
84#
发表于 2011-5-7 15:25 | 只看该作者
“你中有我”和“互缘”是否佛陀所提倡?

首先,识和名色的互缘说起,

[六四] 第四 有贪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有四食。
三 四食者何耶?粗或细之搏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是。诸比丘!此等之四食,为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
四 诸比丘!若于搏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由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五 诸比丘!若于触食,……
六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七 诸比丘!若于识食,有贪、有喜、有爱,于其有识之住、有增长。有识住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之后有再生。有未来之后有再生,有未来之生老死,我谓有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八 诸比丘!譬如染工或画师、以染料或漆、或郁金、或青、或以茜,善磨于板上,或壁面、或衣服之小片,作妇女之形像男子之形像。
九 诸比丘!同此,若于搏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一〇 诸比丘!若于触食,……
一一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一二 诸比丘!若于识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则而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一三 诸比丘!若于搏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与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一四 诸比丘!若于触食,……
一五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一六 诸比丘!若于识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无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一七 诸比丘!譬如宫殿或楼阁,北、南、西边有窗。太阳上升时,光由高入,照何处耶?’
‘大德!照西壁。’
一八 ‘诸比丘!若无西壁,照何处耶?’
‘大德!照大地。’
一九 ‘诸比丘!若无大地,照何处耶?’
‘大德!照水。’
二〇 ‘诸比丘!若无水,照何处耶?’
‘大德!则不照任何处。’
二一 ‘诸比丘!同此,诸比丘!若于搏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
二二 诸比丘!若于触食,……
二三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二四 诸比丘!若于识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识住、无增长。因无识住、无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之生、老死。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比较另一个经文:
五四] 第二 种子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五种之种子。以何为五耶?[谓:]根之种子,茎之种子,枝之种子,节之种子,种子之种子是。
四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不坏、不腐、不害于风热,有坚核 ,虽善贮藏,若无地、无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不也。’
五 ‘诸比丘 !此五种之种子,坏、腐、害于风热,核不坚 ,不善贮藏,若有地、有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不也。’
六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不坏……乃至……善贮藏,若有地、有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是也。’
七 ‘诸比丘!地界者,譬如可见四识住 。诸比丘!水界者,譬如可见喜贪。诸比丘!五种之种子者,譬如可见识与食 。
八 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
九 诸比丘!于受封滞而住识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
一〇 诸比丘!于想封滞……乃至……
一一 诸比丘!于行封滞而住识者,以行为所缘,而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生长、增广。
一二 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一三 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一四~一六 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想界……行界……
一七 若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一八 于识无依止、无增益,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不恐怖,不恐怖而自般涅盘,知: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

————

以上两篇经文,
第一篇说到:
四食者何耶?粗或细之搏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是。诸比丘!此等之四食,为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

这里把四食作为识之住,进而让识缘起名色:
四 诸比丘!若于搏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由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第二篇,是从色受想行作为四识住,
然而,五种之种子者,譬如可见识与食
这里的“食”是否就是第一篇的“四食”呢?
而为什么是五种种子呢?是否就是“识”加上“四食”?
注意,佛陀比喻种子,泥土,水分的时候,名色还没被提起,
只有三者缘合,才能让“识”增长。

第二篇的下半段,是针对“界”,那就是
一三 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一四~一六 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想界……行界……
一七 若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很奇怪的就是,前段说了 色受想行 作为四识住

中间针对 四识住‘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以便识无法来往、死生、长益、广大’

后段切针对 色受想行识 作为五界断贪者,

————————

两篇经文如果合并了,
那么,可以说:
“搏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识” = 五种种子
色,受,想,行, = 四识住 = 泥土
可见喜贪 = 水界者 

当三者缘合,识将会增长,
诸比丘!若于(搏食、触食、意思食、识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

第一篇没有泥土的比喻,也就是种子和水分而以。但是,泥土包含了名色中的(色,受,想,行),
看来,泥土便成为了种子和水分缘合之显现。

以上两篇经文的共同点就是针对“水分”,那就是可见喜贪,
至于种子和泥土,我们也许会无法分别泥土和种子的关系,是否你中有我或是可以分割等等。

名色,在十二缘起经文中扮演了“缘起自识的增广而缘起六入”
名色,在此贴第一篇经文扮演了“缘起自识的增广而缘起诸行之增上”
名色,在舍利佛回答经文中扮演了“名色和识互缘而立”

看来,名色的应用是多样化,
无论如何,他们都是针对“水分”,那就是可见喜贪。。。
85#
发表于 2011-5-7 1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毛毛刘

这个“时”,我认为代表“时候”。
86#
发表于 2011-5-7 15:49 | 只看该作者
此生彼灭(异时因果)和此生彼生、此灭彼灭(俱时因果)


请问以上的论点,有经文根据吗?
87#
发表于 2011-5-7 16: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11-5-7 15:25 发表
“你中有我”和“互缘”是否佛陀所提倡?

首先,识和名色的互缘说起,

[六四] 第四 有贪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有四食。
三 四食者何耶?粗或细之搏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是。诸比丘!此等之四食,为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
四 诸比丘!若于搏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由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五 诸比丘!若于触食,……
六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七 诸比丘!若于识食,有贪、有喜、有爱,于其有识之住、有增长。有识住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之后有再生。有未来之后有再生,有未来之生老死,我谓有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八 诸比丘!譬如染工或画师、以染料或漆、或郁金、或青、或以茜,善磨于板上,或壁面、或衣服之小片,作妇女之形像男子之形像。
九 诸比丘!同此,若于搏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一〇 诸比丘!若于触食,……
一一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一二 诸比丘!若于识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则而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一三 诸比丘!若于搏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与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一四 诸比丘!若于触食,……
一五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一六 诸比丘!若于识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无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一七 诸比丘!譬如宫殿或楼阁,北、南、西边有窗。太阳上升时,光由高入,照何处耶?’
‘大德!照西壁。’
一八 ‘诸比丘!若无西壁,照何处耶?’
‘大德!照大地。’
一九 ‘诸比丘!若无大地,照何处耶?’
‘大德!照水。’
二〇 ‘诸比丘!若无水,照何处耶?’
‘大德!则不照任何处。’
二一 ‘诸比丘!同此,诸比丘!若于搏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
二二 诸比丘!若于触食,……
二三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二四 诸比丘!若于识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识住、无增长。因无识住、无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之生、老死。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比较另一个经文:
五四] 第二 种子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五种之种子。以何为五耶?[谓:]根之种子,茎之种子,枝之种子,节之种子,种子之种子是。
四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不坏、不腐、不害于风热,有坚核 ,虽善贮藏,若无地、无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不也。’
五 ‘诸比丘 !此五种之种子,坏、腐、害于风热,核不坚 ,不善贮藏,若有地、有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不也。’
六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不坏……乃至……善贮藏,若有地、有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是也。’
七 ‘诸比丘!地界者,譬如可见四识住 。诸比丘!水界者,譬如可见喜贪。诸比丘!五种之种子者,譬如可见识与食 。
八 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
九 诸比丘!于受封滞而住识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
一〇 诸比丘!于想封滞……乃至……
一一 诸比丘!于行封滞而住识者,以行为所缘,而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生长、增广。
一二 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一三 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一四~一六 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想界……行界……
一七 若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一八 于识无依止、无增益,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不恐怖,不恐怖而自般涅盘,知: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

————

以上两篇经文,
第一篇说到:
四食者何耶?粗或细之搏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是。诸比丘!此等之四食,为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

这里把四食作为识之住,进而让识缘起名色:
四 诸比丘!若于搏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由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第二篇,是从色受想行作为四识住,
然而,五种之种子者,譬如可见识与食
这里的“食”是否就是第一篇的“四食”呢?
而为什么是五种种子呢?是否就是“识”加上“四食”?
注意,佛陀比喻种子,泥土,水分的时候,名色还没被提起,
只有三者缘合,才能让“识”增长。

第二篇的下半段,是针对“界”,那就是
一三 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一四~一六 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想界……行界……
一七 若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很奇怪的就是,前段说了 色受想行 作为四识住

中间针对 四识住‘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以便识无法来往、死生、长益、广大’

后段切针对 色受想行识 作为五界断贪者,

————————

两篇经文如果合并了,
那么,可以说:
“搏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识” = 五种种子
色,受,想,行, = 四识住 = 泥土
可见喜贪 = 水界者 

当三者缘合,识将会增长,
诸比丘!若于(搏食、触食、意思食、识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

第一篇没有泥土的比喻,也就是种子和水分而以。但是,泥土包含了名色中的(色,受,想,行),
看来,泥土便成为了种子和水分缘合之显现。

以上两篇经文的共同点就是针对“水分”,那就是可见喜贪,
至于种子和泥土,我们也许会无法分别泥土和种子的关系,是否你中有我或是可以分割等等。

名色,在十二缘起经文中扮演了“缘起自识的增广而缘起六入”
名色,在此贴第一篇经文扮演了“缘起自识的增广而缘起诸行之增上”
名色,在舍利佛回答经文中扮演了“名色和识互缘而立”

看来,名色的应用是多样化,
无论如何,他们都是针对“水分”,那就是可见喜贪。。。 ...

您引用这些想说明什么呢?您就依法指出名色与识是啥关系就行了。大家不一直在讨论名色与识是啥关系吗?请不要再牵扯无关的问题了。
88#
发表于 2011-5-7 16: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11-5-7 15:41 发表
回复 毛毛刘

这个“时”,我认为代表“时候”。

俺翻译一下,此有的时候彼有,此灭的时候彼灭,您是这个意思吗?这里的彼此是啥关系?
89#
发表于 2011-5-7 16: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11-5-7 15:49 发表


请问以上的论点,有经文根据吗?

呵呵,依法真难啊。异时因果和俱时因果就是依法的解释啊。您要否定,可以拿出经文或者指出哪里有理解的错误。

[ 本帖最后由 毛毛刘 于 2011-5-7 16:32 编辑 ]
90#
发表于 2011-5-7 18: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毛毛刘 于 2011-5-7 16:08 发表

俺翻译一下,此有的时候彼有,此灭的时候彼灭,您是这个意思吗?这里的彼此是啥关系?


[二一] 第一 十力(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世尊宣曰:‘诸比丘!如来具足十力,具足四无所畏,示知牛王之事,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济度众生。
[所谓]: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受之集如是如是,受之灭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想之集如是如是,想之灭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行之集如是如是,行之灭如是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
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
三 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四 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

那么,可要看你是如何运用这个“时”了,

你说“此生彼生、此灭彼灭(俱时因果)”
我还没找任何经文把“缘起法”和(俱时因果)连贯在一起。。

我不认同俱时因果,不代表我认同“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我认同“此生彼生、此灭彼灭”,不代表(俱时因果)就是正确。。

你说:我使用生的缘起,不代表老死立刻俱时缘起,就代表我支持“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我答:你的认为不对,我并不认为生和老死没有联系,我认为这两支有联系,但是,不是同时候发生。

所以,你建立了错误的假想敌。我不是你要针对的“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91#
发表于 2011-5-7 18:28 | 只看该作者
十二缘起,不是十二蕴,

我说:生的缘起,不代表老死立刻俱时缘起,如何能说我支持“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在这里,“支”和“蕴”是否同义词??大家如何看?
92#
发表于 2011-5-7 18:30 | 只看该作者
因缘和因果,不是同一件事,

所以,俱时因果,是如何能代替 “缘起法”呢?
93#
发表于 2011-5-7 18:37 | 只看该作者
我要推翻“俱时因果”,不代表我支持“异时因果”,

我推翻“俱时因果”成为缘起法的代号,

原因:因果不能代替因缘,

因为,因果是直线的,种瓜得瓜,
但是,因缘是互缘起的,如名色和识的例子,

再说,俱时并不对,
因缘里面,有“住,生长、增广”,这些都是时间性的,
所以,俱时不适合。。。。
94#
发表于 2011-5-7 18: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毛毛刘 于 2011-5-7 16:13 发表

呵呵,依法真难啊。异时因果和俱时因果就是依法的解释啊。您要否定,可以拿出经文或者指出哪里有理解的错误。


如果是依法,就应该说你从经文找到“异时因果和俱时因果”的名词啊!
95#
发表于 2011-5-7 19: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11-5-7 18:25 发表


[二一] 第一 十力(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世尊宣曰:‘诸比丘!如来具足十力,具足四无所畏,示知牛王之事,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济度众生。
[所谓]: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受之集如是如是,受之灭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想之集如是如是,想之灭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行之集如是如是,行之灭如是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
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
三 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四 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

那么,可要看你是如何运用这个“时”了,

你说“此生彼生、此灭彼灭(俱时因果)”
我还没找任何经文把“缘起法”和(俱时因果)连贯在一起。。

我不认同俱时因果,不代表我认同“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我认同“此生彼生、此灭彼灭”,不代表(俱时因果)就是正确。。

你说:我使用生的缘起,不代表老死立刻俱时缘起,就代表我支持“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我答:你的认为不对,我并不认为生和老死没有联系,我认为这两支有联系,但是,不是同时候发生。
所以,你建立了错误的假想敌。我不是你要针对的“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您是说生了一会儿再老死?其他缘起各支呢?先有无明然后才有行?识生了一会儿才有名色?呵呵。
96#
发表于 2011-5-7 19: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11-5-7 18:39 发表


如果是依法,就应该说你从经文找到“异时因果和俱时因果”的名词啊!

那干脆咱就别用中文了,所有论藏也别看了,凡是佛经没有的名词都是不符合经义的。有人说色就是物质,因为佛经上没有物质这个名词,所以色就不是物质?有人说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是运动变化、没有实体的,因为佛经上没有这类名词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错的?呵呵,到底啥是依法依律啊?
97#
发表于 2011-5-7 22:04 | 只看该作者
苦兄,讨论暂时搁置吧,估计再说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您还记得08年您和在下及其他网友关于“非我”和“无我”的争论吧?俺刚才又看了看,时隔几年,您的类似问题似乎一直存在。希望将来有一天您能重新理解缘起法。
————————————————————————————
发表于 2009-8-6 12:03 只看该作者
过了一年,回到这个课题,
这个课题是非我和无我的争论。
现在,我自己也推翻了非我的看法,回到无我的缘起世界。
之前,我反对无我,因为我认为非我才是正确。
其实,支持非我反对无我的佛教徒大有人在。
我已经是过来人了。
当年,我支持非我,因为我当初认为修行可以为了我而放弃五蕴的爱欲。
如今,我看见这个为了我的意识,其实是一种无明因,这个因将会缘起属于我的世界。
只有看透缘起的无我现象,我们才能真正地止息痛苦的缘起世界。
98#
发表于 2011-5-7 23:47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因为今天有事,没能及时回复,毛毛刘版主主张暂时搁置,我同意。不过,因为回来后赶紧写回复,没有看到您的提示,既然已经写好,还是发一下吧。呵呵

以下均为回复苦

你说---是否说:有了其中一支,比如“取”,即代表其他十一支都已经处在一种不可分割的状况呢?

你提的“不可分割”这个词,原话或原意大概是这样:悠扬网友说不能把缘起十二支割裂地看待,或使用割裂的观念看待缘起法和苦聚。所用过的不可分割这个概念,是在谈到识和名色时,识不能孤起,它必然与所缘的色受想行同时生起。这一点请你搞清楚。

你说,有了其中一支,比如“取”,是不是就代表其他十一支都已经处在一种不可分割的状况呢?

取本身是一种造作,是行的一种,属名法,取含有无明、贪爱执着等,取中识必然发生作用,无论是欲取、见取、戒取、我取,都要运用名色(五蕴)法等。这时若将这些一一割裂出去,则“取无可取”。

同样是上面一问。
这时如果我问:有了“取”,则会如何?
依经可知,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再问,此取缘自何来?依经可知,缘爱而有取;缘受而有爱;缘触而有受;缘六处而有触;缘名色而有六入处;缘识而有名色;缘行而有识;缘无明而有行。你看,若一支生起,则此大苦聚必然生起。灭也同理。呵呵
这里没有时间的概念,是“缘起法”,纯大苦聚之集起和灭尽之法,一起则必然俱起,一灭则必然全灭。比如说,有生,必然有老死;生灭,则老死灭。

看来你并没有仔细阅读和领会这两段经文的含义,再贴出来,请仔细分析思考一下:
世尊曰:
“诸比丘!何为缘起耶?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是相依性。如来证于此,知于此。证于此、知于此,而予以教示宣布,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且看!”
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诸比丘!缘有而有生。诸比丘!缘取而有有。诸比丘!缘爱而有取。诸比丘!缘受而有爱。诸比丘!缘触而有受。诸比丘!缘六处而有触。诸比丘!缘名色而有六处。诸比丘!缘识而有名色。诸比丘!缘行而有识。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相依性。如来证知。此已证知而予以教示宣布,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且看!”
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诸比丘!于此有如不虚妄性、不异如性、相依性者,诸比丘!此谓之‘缘起’。

以下是我的说明:
佛陀说缘生而有老死,是指此法的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是相依性。也就是说,此苦聚必然具有的生和老死这两个特有属性(及其它十支),而其中,缘生而有老死是“法的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是相依性。”生和老死的特性属性就存在于生命之中。当证得无生时,这十二支缘起的特性或属性则必然全灭,灭的并不是这一世的“老死”现象,而是导致生命轮回的包括老死的这十二个特性或属性。

下面,再进一步说明:

缘无明,就有行。这相依性,是法,是规律,是确定的,法住法界的,真实不虚的,不会有其它变化和差错的,经由佛陀所亲自证知的。
缘行,就有识……
缘识,就有名色……
…………
缘生就会有老和死。这相依性,是法,是规律,是确定的,法住法界的,真实不虚的,不会有其它变化和差错的,经由佛陀所亲自证知的。

佛陀在这里,所讲的是规律,是法,这缘起的十二支,是导致和超越轮回苦聚的十二个特性或属性或方面,就如前面“取”之例一样,任何一支生起,则其它十一支必然俱起,这是指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相依性。同样的,一支灭,则其它十一支必然俱灭。这相依性并没有时间的概念,就是有生就必然会有死这么简单的道理。有无明就会有行,有行就会有识……有生就会有老死。

需要说明一个概念,“灭”是指永断、灭尽、不再生起,比如无明灭,就是说无明已不会再生起,那就是无明断,无明的永尽。当无明灭时,其它十一支是不是也灭(永尽,不再生起)了呢?当然是肯定的。导致轮回苦聚的十二支都不会再生起,这就是生死的永尽,即苦之灭。这十二支中任何一支灭尽,必然其它十一支俱灭,这是超越轮回苦聚有为世间的涅槃。再强调一下,这十二支是导致和超载轮回苦聚的特性或属性或方面,它们说明的是苦的集起和灭尽的规律、原理。

你说“佛陀的无明已灭,是否俱时佛陀当前的名色就要解散??这种问题反复思考,你们还能说‘俱时缘起’吗?”

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说明你完全不明白灭为何意。(如前已述)
愚痴凡夫,轮回苦聚,缘起十二支中任何一支都不会灭。也就是说,在未证无生前,从无明到老死这十二支的法一定缘起着轮回的大苦聚。


你说“如果说:不可以分开观察十二缘起,反而是整体观察这个十二缘起属于一个大苦聚。那么,这种做法是否属于另一种约束呢?”

这恰好跟我说的相反啊!缘起这十二支,正是佛陀指出可以导致和超越轮回苦聚的十二把钥匙啊。所以我才说:“经典中处处都在指出如实知见此缘起各支的方法。比如为破无明,就要亲近善知识及听闻正法等(就如前所说,无明贯穿生命现象中,何任一支的修断过程,实际也是破无明的过程);比如精严持戒守护身口意行;比如正观五蕴(名色)无常、无我等……”

下面这段经文:
“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

你说:“说真的,这个‘时’字,并不代表‘俱时’。。。。”
说真的,我真没说这里的“时”代表“俱时”。你不会连这段经文都看不懂吧?


你说“经文中的名词翻译,也许有误,例如‘识蕴和识支’”

请看经文:
杂阿含:缘行识者,云何为识(支)?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相应部:诸比丘!以何为识(支)耶?诸比丘!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此名为识。

这说明,无论南北传,都认可识支就是指六识身。六识身是指识受阴,见于杂阿含经: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

这是经典中明确写明的,并没有哪部经典有与此相左的记载。误从何来呢?

经典早已列出,你却说“在这些种种不能解答的情况下,你要我如何回答你的问题呢?我能够肯定‘识支就是识蕴’吗?”
在你不确认、不能肯定的情况下,为什么却能说经文有误呢?

[ 本帖最后由 雷人 于 2011-5-8 00:02 编辑 ]
99#
发表于 2011-5-9 11:32 | 只看该作者
我说的,不一定是对,

我只是把问题说出来,当然,我希望有人能互相研究,并得到更广的视野。。

虽然,我不是完全反对各位的看法,即时我有一半以上是认同各位的看法,
但是,由于还不能完全接受各位的看法,我还是会不断尝试推翻各位的看法,

如果经过了这种脑激荡的推翻过程,即时我错了,也能得到大家推翻错误的理由,
我相信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见谅。
100#
发表于 2011-5-9 12:0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不断推翻自己的看法,如果无法推翻的,才能被接受,

接受,不代表永远都接受,一旦被推翻了,就可以被代替。。。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57 , Processed in 0.10133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