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如是我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含经》中阿罗汉与辟支佛的异同探讨

[本贴链接]
101#
发表于 2006-5-12 14:21 | 只看该作者
“不需經人教導”指的是“此生”还是“宿世”啊?“现在时代”有佛陀在世所以才没有辟支佛的吗?

这些问题在千雷齐震的
《骄慢邪见、犯大妄语的善观于“无愿不果”无知而诽谤佛陀、罗汉等圣者》
http://www.tianjian.org/thread-633-1-21.html
《骄慢邪见、犯大妄语的善观于辟支佛无知而诽谤佛陀等圣者》
http://www.tianjian.org/thread-634-1-21.html
《骄慢邪见、犯大妄语的善观错误理解“无佛时代”而诽谤佛陀等圣者》
http://www.tianjian.org/thread-635-1-21.html
等文中早已经反复讲得很清楚了,您认真读了吗?您还在犯着与善观一样的错误。
102#
发表于 2006-5-12 1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校尉是不是就可以指责别人啊?.呵呵~看清楚了才引经文的.无愿不果,不离缘起.上面的经文就是在说;无论是成佛还是成辟支佛,都是和宿世因缘有关系的.让您见笑了~
103#
发表于 2006-5-12 15:37 | 只看该作者

补充说明

[[问17:一个人证悟初果须陀洹(sotapanna)或二果斯陀含(sakadagami)之后,能否在未来世成为辟支佛(paccekabuddha)或声闻弟子(savaka)?

答17:只能成为声闻弟子而已。须陀洹或斯陀含能成就阿那含或阿罗汉,但不能成为辟支佛,因为必须以二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积聚波罗蜜才能成为辟支佛;而须陀洹最多只会再投生七次而已。]]
-----------------------------------------------------摘录自<如实知见>问答.

我们都知道佛陀般涅盘的时间距离现在只有几千年.这个就是上文中说==现在的世间没有辟支佛的原因.

[ 本帖最后由 佛陀的女儿 于 2006-5-12 15:40 编辑 ]
104#
发表于 2006-5-12 18: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佛陀的女儿 于 2006-5-12 15:37 发表
[[问17:一个人证悟初果须陀洹(sotapanna)或二果斯陀含(sakadagami)之后,能否在未来世成为辟支佛(paccekabuddha)或声闻弟子(savaka)?

答17:只能成为声闻弟子而已。须陀洹或斯陀含能成就阿那含或阿罗汉,但不能成为辟支佛,因为必须以二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积聚波罗蜜才能成为辟支佛;而须陀洹最多只会再投生七次而已。]]
-----------------------------------------------------摘录自<如实知见>问答.

我们都知道佛陀般涅盘的时间距离现在只有几千年.这个就是上文中说==现在的世间没有辟支佛的原因.



您引用的不是佛经,千雷齐震引用的是佛经,您不相信佛经吗?
“现在时代”有佛陀或佛法在世,所以才没有辟支佛的吗?辟支佛“宿世”没有听闻过佛法吗?

这些问题在千雷齐震的
《骄慢邪见、犯大妄语的善观于“无愿不果”无知而诽谤佛陀、罗汉等圣者》
http://www.tianjian.org/thread-633-1-21.html
《骄慢邪见、犯大妄语的善观于辟支佛无知而诽谤佛陀等圣者》
http://www.tianjian.org/thread-634-1-21.html
《骄慢邪见、犯大妄语的善观错误理解“无佛时代”而诽谤佛陀等圣者》
http://www.tianjian.org/thread-635-1-21.html
等文中早已经反复讲得很清楚了,您认真读了吗?为什么不以佛经为准呢?您还在继续犯着与善观一样的错误。
105#
发表于 2006-8-10 21:23 | 只看该作者
妙善阿~千雷齊震能宣說世尊正法律.小小在此頂禮.
106#
发表于 2007-5-8 10:4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是在讨论佛法吗?
我怎么感觉是在吵架!
初果就要舍离一切名相,大家还都抓的这么紧,什么时候大家才能证到初果啊?
107#
发表于 2007-5-8 17: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蓝色麒麟 于 2007-5-8 10:44 发表
大家是在讨论佛法吗?
我怎么感觉是在吵架!
初果就要舍离一切名相,大家还都抓的这么紧,什么时候大家才能证到初果啊?

请问如何判断行人成就初果呢?初果能舍离一切相么?请您出示经文的证据。
108#
发表于 2007-5-8 19:09 | 只看该作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恒能做是念,我得须陀恒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恒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恒."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做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做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法是行的,不是说的,终日说法,不去身心行动,又有何益?真得圣果,哪里还有这么多名相道理;不得圣果,就应该努力修学,争取早证圣果才是,妄猜圣果境界,与尔何用?
经中说明: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啊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啊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109#
发表于 2007-5-9 07: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蓝色麒麟 于 2007-5-8 19:09 发表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恒能做是念,我得须陀恒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恒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恒."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做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做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法是行的,不是说的,终日说法,不去身心行动,又有何益?真得圣果,哪里还有这么多名相道理;不得圣果,就应该努力修学,争取早证圣果才是,妄猜圣果境界,与尔何用?
经中说明: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啊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啊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您说的很对,佛法不是说的,应该努力修学。但前提必须是树立正确的知见,找到“标月之指”,并按照正确的修行方式次第证之。在阿含经中有明确的初果至四果每个阶段应断除的烦恼。
证初果要断三结(身见、戒取、疑)、成就四不坏净(于佛、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但是初果却仍然有部分贪、嗔、痴没有完全断除,您前面所说的“离一切相”实际上完全断除了贪、嗔、痴的四果阿罗汉。
仁兄且看关于初果的经文:
832( 八二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增上戒学?谓比丘重于戒,戒增上;不重于定,定不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所以者何?我不说彼不堪能,若彼戒随顺梵行,饶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坚固,戒师常住,戒常随顺生,受持而学。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是名增上戒学。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于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断此五下分结,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还此世,是名增上意学。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重于慧,慧增上。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56( 八四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诣尊者阿难所,问讯慰劳已,退住一面。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记说不’?尊者阿难语舍利弗:‘随意所问,知者当答’。舍利弗问尊者阿难:‘为断几法,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记说彼人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向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尊者阿难语尊者舍利弗:‘断四法,成就四法,如来应、等、正觉,记说彼人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何等为四?谓圣弟子,于佛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信,恶戒,彼则已断、已知,成就法,僧不坏净,及圣戒成就。如是四法断,四法成就,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记说彼人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尊者阿难语尊者舍利弗:‘如是如是四法断,四法成就,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记说彼人得须陀洹,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展转随喜,从座起去。


为了证得初果,佛陀教导了四种入流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杂阿含经》 八五五 (八四三)
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谓流者,何等为流?”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
复问舍利弗:“谓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复问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几法?”
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110#
发表于 2007-5-9 09:16 | 只看该作者
知见很重要,但戒是根本.
戒定慧三无漏学,守持清净戒律,精进不懈怠,修习定学,才有正定,有正定才能开发真正的智慧,知见是慧学,随着智慧在不断进步,反过来又增强我们佛法的信心,指导我们的戒律更加精严.象人行路,不断前进,由量变转成质变,从有为转成无为,修到不入色香声味触法,断三结,得初果,入无为境,继续前行,断生生世世的习气,智慧圆满,即得阿罗汉道.
修阿罗汉果位,出家人易,在家人难,在家人戒律难守难持,若在家能守清净戒律,与出家人无异.若出家人不守清净戒律,出家又有何用.
关于佛经,佛经是佛指导人们脱离苦海的标指,众生业力不同,智慧不同,所以佛经浩如烟海,因人而设,人迷才有经,无迷则无经,总不外乎离相离尘之理.
真修佛法,杀三贼(杀,盗,淫)灭三毒(贪,嗔,痴)是为根本,三贼三毒在心,佛经难读难明,杀三贼,去三毒,佛经奥义如日虚空,历历分明.

一点愚见,还请指点.
如果有有用的地方,与大家共勉,若是觉得毫无用处,小子拜谢,不敢以谬论误导大家,因果不可不畏,大家笑笑就罢.

[ 本帖最后由 蓝色麒麟 于 2007-5-9 09:18 编辑 ]
111#
发表于 2007-5-9 10: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蓝色麒麟 于 2007-5-9 09:16 发表
知见很重要,但戒是根本.
戒定慧三无漏学,守持清净戒律,精进不懈怠,修习定学,才有正定,有正定才能开发真正的智慧,知见是慧学,随着智慧在不断进步,反过来又增强我们佛法的信心,指导我们的戒律更加精严.象人行路,不断前进,由量变转成质变,从有为转成无为,修到不入色香声味触法,断三结,得初果,入无为境,继续前行,断生生世世的习气,智慧圆满,即得阿罗汉道.
修阿罗汉果位,出家人易,在家人难,在家人戒律难守难持,若在家能守清净戒律,与出家人无异.若出家人不守清净戒律,出家又有何用.
关于佛经,佛经是佛指导人们脱离苦海的标指,众生业力不同,智慧不同,所以佛经浩如烟海,因人而设,人迷才有经,无迷则无经,总不外乎离相离尘之理.
真修佛法,杀三贼(杀,盗,淫)灭三毒(贪,嗔,痴)是为根本,三贼三毒在心,佛经难读难明,杀三贼,去三毒,佛经奥义如日虚空,历历分明.

一点愚见,还请指点.
如果有有用的地方,与大家共勉,若是觉得毫无用处,小子拜谢,不敢以谬论误导大家,因果不可不畏,大家笑笑就罢.

愿与仁兄在讨论佛法中共同进步!
在下认为仁兄混淆了一些法义。
初果已经入无为境界了么?证初果可不是空谈理论,证悟初果的途径您已经确定了么?
112#
发表于 2007-5-9 10:42 | 只看该作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我认为初果也是圣位,正是进入无为法的门户里面.这也是初果又被称为入流的原因,入法性无为之流.身心合一,不戒而戒,是为无为,套用儒家的一句话,"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为无为.

[ 本帖最后由 蓝色麒麟 于 2007-5-9 10:50 编辑 ]
113#
发表于 2007-5-9 17: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蓝色麒麟 于 2007-5-9 10:42 发表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我认为初果也是圣位,正是进入无为法的门户里面.这也是初果又被称为入流的原因,入法性无为之流.身心合一,不戒而戒,是为无为,套用儒家的一句话,"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为无为.

初果入圣者之流,却不是无为的境界。
仁兄真的混淆了解脱的次第。
如果初果已经无为了,那么二果、三果和四果有什么不同呢?
您再看看在下上面引用的经文,明确一下到底什么是初果。
再次请问:证初果可不是空谈理论,证悟初果的途径您明确了么?
114#
发表于 2007-5-9 17:30 | 只看该作者
请问,您又是如何理解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呢?

我的理解是,无为只是真正修行的开始,人需要思想来控制的戒律,是很难保证延续到下生继续守持的,只有不需要起心动念也可严守戒律,才能不退转,生生世世,渐次修行,福慧圆满,得阿罗汉道,2果3果只是过程的描述.
对于我个人而言,证不证果,实在是并不太放在心上,只是看好自己,有没有放逸,有没有偷懒,有没有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发现了就及时修正而已.
115#
发表于 2007-5-9 18: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蓝色麒麟 于 2007-5-9 17:30 发表
请问,您又是如何理解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呢?

我的理解是,无为只是真正修行的开始,人需要思想来控制的戒律,是很难保证延续到下生继续守持的,只有不需要起心动念也可严守戒律,才能不退转,生生世世,渐次修行,福慧圆满,得阿罗汉道,2果3果只是过程的描述.
对于我个人而言,证不证果,实在是并不太放在心上,只是看好自己,有没有放逸,有没有偷懒,有没有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发现了就及时修正而已.

1、法住智为前、涅槃智为后,仁兄且看以下经文:
124 二七 ‘友,须尸摩!汝无论对其知,或不知,我等为慧解脱者。’

二八 尔时尊者须尸摩由座起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二九 坐于一面之尊者须尸摩,将与彼等诸比丘之论议悉告世尊。
三0 ‘须尸摩!法住智为前、涅槃智为后。’
三一 ‘大德!我对世尊略说之义、不得详知,大德!如世尊之所说,我对世尊略说
之义,欲详知为宜。’
三二 ‘须尸摩!汝无论知或不知,法住智为前,涅槃智为后。须尸摩!汝云何思惟?
色为常耶?或为无常耶?’

无为法乃涅磐智,仁兄应该以立法住智为先,现在与您奢谈无为无益(在下没有贬低您的意思,请您不要误会)。
2、您真的不想早日解脱么?不修证如何解脱啊?您不明确证果的次第又如何能最终解脱啊?没有目标的盲修瞎练如何能抵达彼岸呢?
您认真看看在下给您引用的经文,依法而行,证果便不待时日,何必要等生生世世呢?
116#
发表于 2007-5-9 21:58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多谢仁兄指点.
自己有时也有顾虑,怕起心动念处有违佛的教诲.修行发心那一念很重要,着重果位修行,固然对精进大有助益,但福德不够时容易误入歧途,反而欲速则不达,因此我起念宁缓勿急,只问付出,不问收获,修行起来比较稳妥.
117#
发表于 2007-5-9 22: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蓝色麒麟 于 2007-5-9 21:58 发表
首先,多谢仁兄指点.
自己有时也有顾虑,怕起心动念处有违佛的教诲.修行发心那一念很重要,着重果位修行,固然对精进大有助益,但福德不够时容易误入歧途,反而欲速则不达,因此我起念宁缓勿急,只问付出,不问收获,修行起来比较稳妥.

1、有现成的正法律,您怕什么呢?您只要按照佛陀的教诲,自依、法依、不异依去修行就没有问题。
2、经文中想要“疾得漏尽”而向佛陀求教的比丘太多了,一日不解脱,一日烦恼不断啊,多苦啊!您怎么还不着急呢?
3、看来您还是愿意用自己的想法去指导自己的修行啊!看看经文说了些什么吧。
4、留给仁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在佛陀正法律指引下尽快解脱呢(先证初果)?答案在以上贴子中找!
118#
发表于 2007-5-10 08:5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如果我能在佛驻世的时候修习佛法,估计也是为“疾得漏尽”而向佛陀请教的一员了.佛是大医王,是活佛经,自然无偏无倚.
佛经是契机说法的汇集,针对众生不同根性,随顺说法.这也是佛经之间经常能发现有矛盾的原因.佛经浩如烟海,但其实并不需要遍览佛经才能修成佛道,只要有信心,仅修一本或几本经书就能引导众生脱离苦海.但众生业重,无明障深,自主选择修行方法难免不能保证是对机修行,事倍功半,要多走好多的远路,佛在灭度时说,从来没转过法轮,也没说过法,实在是怕人误解经意,又说修行人要亲近善知识,又说依戒修行,皆是此理.
慧眼未修的时候,难辩真伪,善知识难求难觅,对于我们凡夫而言,精严戒律,实在是当世修行第一要点,戒律精严,终不入外道邪魔之流.
我曾经发愿,修习佛法愿尽未来际恒护佛法,能令佛法难行变易,正法永存.

[ 本帖最后由 蓝色麒麟 于 2007-5-10 08:57 编辑 ]
119#
发表于 2007-5-10 11: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蓝色麒麟 于 2007-5-10 08:53 发表
呵呵,如果我能在佛驻世的时候修习佛法,估计也是为“疾得漏尽”而向佛陀请教的一员了.佛是大医王,是活佛经,自然无偏无倚.
佛经是契机说法的汇集,针对众生不同根性,随顺说法.这也是佛经之间经常能发现有矛盾的原因.佛经浩如烟海,但其实并不需要遍览佛经才能修成佛道,只要有信心,仅修一本或几本经书就能引导众生脱离苦海.但众生业重,无明障深,自主选择修行方法难免不能保证是对机修行,事倍功半,要多走好多的远路,佛在灭度时说,从来没转过法轮,也没说过法,实在是怕人误解经意,又说修行人要亲近善知识,又说依戒修行,皆是此理.
慧眼未修的时候,难辩真伪,善知识难求难觅,对于我们凡夫而言,精严戒律,实在是当世修行第一要点,戒律精严,终不入外道邪魔之流.
我曾经发愿,修习佛法愿尽未来际恒护佛法,能令佛法难行变易,正法永存.

赞叹您的持戒功德和护持佛法之愿!
“没有说法”并不是告诉大家佛陀没有讲过成佛的道理,而说不要以为佛法就是彼岸。
仁兄好像对在下所引的佛经没有信心啊?如果您不愿意按照经义而坚持以自己的方式修行,毛毛就立刻打住。
如大家还能继续讨论,依据毛毛给出的经文,您还坚持认为初果是无为的境界么?
如何才能在佛陀正法律指引下尽快解脱呢(先证初果)?
120#
发表于 2007-5-10 11:55 | 只看该作者
"无为"是个名相,我觉得每个人的理解或多或少有些不同.
我所理解的"无为"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只是不再进入而已,不代表旧有的习气都已经断了,所以表现在心,还是有很多结未断,还要继续修行到福慧圆满.
而仁兄所说的"无为",我是这样理解的,您是指心内已经彻底清净,不但新业不攀缘,旧业也已经消尽,实际上是指已经得阿罗汉道.
我的理解对否?
121#
发表于 2007-5-10 12: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蓝色麒麟 于 2007-5-10 11:55 发表
"无为"是个名相,我觉得每个人的理解或多或少有些不同.
我所理解的"无为"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只是不再进入而已,不代表旧有的习气都已经断了,所以表现在心,还是有很多结未断,还要继续修行到福慧圆满.
而仁兄所说的"无为",我是这样理解的,您是指心内已经彻底清净,不但新业不攀缘,旧业也已经消尽,实际上是指已经得阿罗汉道.
我的理解对否?

无为只有一个,不存在无为而还有结未断除的情况,不然就不能成称为无为了。无为必定是断除了“十个结”。
初果仅仅断除了三结怎么能是无为呢?
现在您还坚持认为初果就是无为的境界了么?
仁兄当务之急是先建立法住智,否则奢谈无为与您无益。
122#
发表于 2007-5-10 14:28 | 只看该作者
佛经里并没有给"无为"下过什么明确的定义,包括您提供的经文.探讨佛法是好事,但我实在不愿意在一个佛经里没定义的名词含义与君争论.
我对"无为"看法的依据是来自"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里有明确的无为的说法.如果无为就是已经圆满,那么佛不会说"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了."
但凡佛经都是梵文或巴立文翻译而来,也许在佛经原文,此"无为"非彼"无为"也不可知,翻译佛经的高僧并不相同,所使用的名词,含义也多有不同.而且名相也并非佛法的精髓,在这上面争论是非,我觉得不太合适.
法住智是种领悟,而不仅仅是文字的表面理解,领悟了法住智,诸般言论均会如法.如果人们还只能用佛经解释佛经,那还只是佛的智慧,不是你的,是富屋贫人.用千般言语,千般行为,均不离佛法,均合佛法大义,才是得到了法住智,法住智是指修行方向的领悟,直接点说,是种"舍"的领悟.舍什么呢?是舍一切漏习,一切人我分别,平等无住.于无住中,修一切善法.
涅磐智则是实相般若,得到法住智后,依法修行,证后方得.或者说,舍后方得.
到这个帖子为止,我的见解已经基本说完,不一定正确,我领悟的,只是自己的见解,各位当以佛经为依据,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基础精进修行才是正途.
至于楼上的师兄,非常感谢您的意见和见解.随着修行日深,我相信我们终能互相理解彼此的含义.
123#
发表于 2007-5-10 16: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蓝色麒麟 于 2007-5-10 14:28 发表
佛经里并没有给"无为"下过什么明确的定义,包括您提供的经文.探讨佛法是好事,但我实在不愿意在一个佛经里没定义的名词含义与君争论.
我对"无为"看法的依据是来自"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里有明确的无为的说法.如果无为就是已经圆满,那么佛不会说"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了."
但凡佛经都是梵文或巴立文翻译而来,也许在佛经原文,此"无为"非彼"无为"也不可知,翻译佛经的高僧并不相同,所使用的名词,含义也多有不同.而且名相也并非佛法的精髓,在这上面争论是非,我觉得不太合适.
法住智是种领悟,而不仅仅是文字的表面理解,领悟了法住智,诸般言论均会如法.如果人们还只能用佛经解释佛经,那还只是佛的智慧,不是你的,是富屋贫人.用千般言语,千般行为,均不离佛法,均合佛法大义,才是得到了法住智,法住智是指修行方向的领悟,直接点说,是种"舍"的领悟.舍什么呢?是舍一切漏习,一切人我分别,平等无住.于无住中,修一切善法.
涅磐智则是实相般若,得到法住智后,依法修行,证后方得.或者说,舍后方得.
到这个帖子为止,我的见解已经基本说完,不一定正确,我领悟的,只是自己的见解,各位当以佛经为依据,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基础精进修行才是正途.
至于楼上的师兄,非常感谢您的意见和见解.随着修行日深,我相信我们终能互相理解彼此的含义.

送仁兄两篇经文“定义”的无为:
331( 二九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
刺,不复退转。心无所著故,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
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
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
苦聚灭。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
苦、悔恨、朦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
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于相续,相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九 无为相应
第一 品
[一] 第一 身
一 ‘诸比丘1!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于此且谛听。
二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
比丘!此称为无为。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向于身之念,诸比丘!此称为无为之道。
四 如是,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说达无为之道。
五 诸比丘!凡以利益所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作垂示慈悲者,余皆为汝等
而作。
六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此是余
第九 无为相应 六三

相应部经典五 六四
为汝等之教诫。’
124#
发表于 2007-5-10 17:32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师兄了!现在对无为理解又清晰了许多.
125#
发表于 2007-5-15 18:16 | 只看该作者
更正一下毛毛的错漏:
初果入无为境界、离一切相,是知见清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22 , Processed in 0.09603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