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思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素食问题的深入讨论

[本贴链接]
26#
发表于 2008-3-3 17: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3-3 16:45 发表

空谷兄您好:愿依据佛陀正法律与您讨论。1、您能否找到初果以上圣者一定不食用三净肉的可信佛经原文?一切依法依律!2、赞同.“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指的是法性,并不是指戒律。圣者必是圣戒成就!3、赞同。所谓的戒禁取见,就是错误地以为某种原因可以产生某种预期的结果,即本来不是原因,却认为是原因。4、赞同。植物是无生命的,不会轮回的无情众生,所以吃植物不是杀生。5、您提供的http://www.ppflg.com/beizhib/b2.htm末学打不开。6、学生又认真看了一遍前面的讨论,里面有佛陀接受供养食用三净肉的佛经原文,请您参考。

请问吃三净肉是否有因果?依据缘起法吃肉是否就是杀生?初果以上圣者都是于缘起法净信的,对于违背因果的事情是否会做?佛陀慈悲接受三净肉的供养,佛陀食用了吗?关于不允许吃猪肉的经文在 《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二中佛陀有明示。您可以看一下.
27#
发表于 2008-3-3 20: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悲智 于 2008-3-2 08:24 发表
凡夫修行与得初果、二果乃至得三果、四果之圣道后持戒情况有没有变化呢?

尊敬的悲智老师您好:学生万分抱歉!没有认真思维您的回复!无圣者。无佛法。无戒律。弘扬正法,破除邪法,广利群生,以报深恩!学生欢喜!感动!至诚顶礼!愿灭尽世间一切邪法!
28#
发表于 2008-3-3 20: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3-3 20:18 发表

尊敬的悲智老师您好:学生万分抱歉!没有认真思维您的回复!无圣者。无佛法。无戒律。弘扬正法,破除邪法,广利群生,以报深恩!学生欢喜!感动!至诚顶礼!愿灭尽世间一切邪法!

29#
发表于 2008-3-3 23: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3-3 20:18 发表

尊敬的悲智老师您好:学生万分抱歉!没有认真思维您的回复!无圣者。无佛法。无戒律。弘扬正法,破除邪法,广利群生,以报深恩!学生欢喜!感动!至诚顶礼!愿灭尽世间一切邪法!


无圣者。无佛法。无戒律。弘扬正法,破除邪法,广利群生,以报深恩!学生欢喜!感动!至诚顶礼!愿灭尽世间一切邪法!

尊敬的虚空华!向你致敬!
30#
发表于 2008-3-3 23: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毛毛刘 于 2008-3-3 20:25 发表



刘哥好!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金刚经》)
31#
发表于 2008-3-4 09: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子 于 2008-3-3 23:11 发表


无圣者。无佛法。无戒律。弘扬正法,破除邪法,广利群生,以报深恩!学生欢喜!感动!至诚顶礼!愿灭尽世间一切邪法!

尊敬的虚空华!向你致敬!

不敢当!末学愿与兄共同进步!请多多指教!
32#
发表于 2008-3-4 10: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3-3 20:18 发表

尊敬的悲智老师您好:学生万分抱歉!没有认真思维您的回复!无圣者。无佛法。无戒律。弘扬正法,破除邪法,广利群生,以报深恩!学生欢喜!感动!至诚顶礼!愿灭尽世间一切邪法!

无圣者,无佛法,无戒律,还无什么?您想表达什么意思?佛陀可从来没有这样说过!确实在涅盘的境界是无圣无凡的,无因缘法的,佛陀也讲过无一法可得,但是佛陀在《金刚经》又云;“一切贤圣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请问阿罗汉是否守持戒律?
33#
发表于 2008-3-4 12: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3-4 10:25 发表

无圣者,无佛法,无戒律,还无什么?您想表达什么意思?佛陀可从来没有这样说过!确实在涅盘的境界是无圣无凡的,无因缘法的,佛陀也讲过无一法可得,但是佛陀在《金刚经》又云;“一切贤圣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请问阿罗汉是否守持戒律?

尊敬的空谷兄:您好!无圣者说圣者,无佛法说佛法,无戒律说戒律。“一切贤圣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应是指断烦恼的程度不同。至于阿罗汉是否守持戒律?末学未证阿罗汉,不敢妄测圣智!
34#
发表于 2008-3-4 13: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3-4 12:21 发表

尊敬的空谷兄:您好!无圣者说圣者,无佛法说佛法,无戒律说戒律。“一切贤圣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应是指断烦恼的程度不同。至于阿罗汉是否守持戒律?末学未证阿罗汉,不敢妄测圣智!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来去随缘,得失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
但是圣人是不分正邪,善恶,好坏吗?《阿含经》中有很多阿罗汉守持戒律的经文,如舍利弗,大迦叶,优波离尊者等
35#
发表于 2008-3-4 15: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3-4 13:42 发表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来去随缘,得失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
但是圣人是不分正邪,善恶,好坏吗?《阿含经》中有很多阿罗汉守持戒律的经文,如舍利弗,大迦叶,优波离尊者等

尊敬的空谷兄您好:末学受教!谢谢!刚刚看完《解脱之道》第26辑,体方法师讲到一切法平等,是指一切法皆无常、一切法皆是缘起、一切法皆无我、一切法皆如幻、一切法皆归寂灭!是从法性上讲的,是对诸法了了分明,而心中无相(想必您早已明白)!空谷兄广闻佛法,学生自叹弗如!说实话,学生除看了几遍《金刚智慧能断一切邪说》,抄到第26辑。《解脱之道》才刚看完第26辑以外,只看到《杂阿含经》卷二和论坛上的相应部。所以还请您以后多多指点!

[ 本帖最后由 虚空华 于 2008-3-4 15:05 编辑 ]
36#
发表于 2008-3-4 15: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3-4 15:03 发表

尊敬的空谷兄您好:末学受教!谢谢!刚刚看完《解脱之道》第26辑,体方法师讲到一切法平等,是指一切法皆无常、一切法皆是缘起、一切法皆无我、一切法皆如幻、一切法皆归寂灭!是从法性上讲的,是对诸法了了分明,而心中无相(想必您早已明白)!空谷兄广闻佛法,学生自叹弗如!说实话,学生除看了几遍《金刚智慧能断一切邪说》,抄到第26辑。《解脱之道》才刚看完第26辑以外,只看到《杂阿含经》卷二和论坛上的相应部。所以还请您以后多多指点!

指教谈不上,我看的经书也不是很多。我只是看到不明确的地方提出质疑。修学佛法正见很重要,一个邪见就会让我们摔倒,愿我们在正法之路上勇猛精进。
37#
发表于 2008-3-4 20: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3-4 15:03 发表

尊敬的空谷兄您好:末学受教!谢谢!刚刚看完《解脱之道》第26辑,体方法师讲到一切法平等,是指一切法皆无常、一切法皆是缘起、一切法皆无我、一切法皆如幻、一切法皆归寂灭!是从法性上讲的,是对诸法了了分明,而心中无相(想必您早已明白)!空谷兄广闻佛法,学生自叹弗如!说实话,学生除看了几遍《金刚智慧能断一切邪说》,抄到第26辑。《解脱之道》才刚看完第26辑以外,只看到《杂阿含经》卷二和论坛上的相应部。所以还请您以后多多指点!

请教:三法印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可以说成”诸法无常“、”诸行无我“吗?
38#
发表于 2008-3-4 20: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3-4 13:42 发表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来去随缘,得失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
但是圣人是不分正邪,善恶,好坏吗?《阿含经》中有很多阿罗汉守持戒律的经文,如舍利弗,大迦叶,优波离尊者等


《老子》第三十八章云:“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我以为,正邪、善恶,是不存在这样的说法的,只是一个假名罢了!

《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39#
发表于 2008-3-4 20: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3-4 09:33 发表

不敢当!末学愿与兄共同进步!请多多指教!


同样不敢当!我是后进,更当多向各位师兄学习。

然,若着于相,则不可真明;但也可在空幻中逐渐灭掉空幻,而得不生不灭、不虚不实、不真不假、不高不低的“道”。而“道”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名字,任何一个名字也都无法描述其万一,唯悟!

愿各位师兄指点!

[ 本帖最后由 木子 于 2008-3-4 20:46 编辑 ]
40#
发表于 2008-3-4 20: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子 于 2008-3-4 20:35 发表


《老子》第三十八章云:“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我以为,正邪、善恶,是不存在这样的说法的,只是一个假名罢了!

《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请教:
既然不存在正邪、善恶这样的说法,修行的时候要不要分辨正邪?
41#
发表于 2008-3-4 21: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3-4 20:51 发表

请教:
既然不存在正邪、善恶这样的说法,修行的时候要不要分辨正邪?


抱歉,我心里自觉对您问题的回答不太成熟,在此也请各位师兄来共同探讨:

《金刚经》里,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我以为,正邪同样是虚幻不实的,但又不能认为正邪实实在在地就是不存在的;在不着一切相、诸法平等的“法相”里,既没有正,也没有不正;既没有邪,也没有不邪,正与邪均是虚妄的。但是又不可以认为,既然均是虚妄,就可以无所谓正邪、任意而为了,那又成了断灭之见。在修行路上,把握中道不易。

但是,正因为是在修行的路上,我们还没有证得诸法平等那样清净的法性,所以,我们还绝不可没有通往彼岸之船,也就是我们还需要正法来引渡、指导修行自己,以到达彼岸;但是在彼岸看来,这船、船上的众生、“我”、“你”、“他”、“老人”其实都是虚幻,都是要舍弃的。

在《金刚经》里,佛陀又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以为,既然通往彼岸的正法之船也要舍弃,更何况那些无法引导人到达彼岸的“非法”的邪法呢?无论在彼岸,还在修行的路上,这样的“非法”就都是要被摒弃的!

因此,在修行的路上,正邪当然要辨;但是,我们也应当明白,无论正邪,在彼岸来看,都是虚妄不实的幻相,正法都终究是我们最终要舍弃的筏船,切不可执著。筏船只是为了我们到达彼岸,到了彼岸后,离开了身后的“苦海”,还要拖着筏船在陆地上行走么?

我不知道是否说明白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仅仅是自己的一点见解,如有不正确的地方,万望指正!

[ 本帖最后由 木子 于 2008-3-4 21:56 编辑 ]
42#
发表于 2008-3-5 09: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3-4 20:00 发表

请教:三法印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可以说成”诸法无常“、”诸行无我“吗?

尊敬的五点兄:您好!请教末学不敢当!愿共同探讨!诸法包括有为法、无为法,诸行即有为法。所以只能说“诸法中的有为法无常”,诸行无我,无为法也无我。想必您早已清楚,要考末学吧
43#
发表于 2008-3-11 18: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悲智 于 2008-3-2 08:24 发表
凡夫修行与得初果、二果乃至得三果、四果之圣道后持戒情况有没有变化呢?

在下认为悲智老师的问题还须大家认真思维。在下抛砖引玉先说说自己的浅见,错漏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1、戒的作用主要是止心修定、慧。凡夫要想证得圣道必须持戒。圣戒成就的同时即证初果。持守戒律是一生的事情,因为初果绝对不会主动破戒,所以从持戒开始到死亡的一刻,一直不破戒就是圣戒成就(善究竟)。
为诸比丘说圣戒,令不断、不缺、不择、不离、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叹、所不憎恶。

2、证得初果最低需要持守五戒,但随着修行的深入,贪嗔痴逐渐地递减,会自动地与更多的戒律相应(不一定是受持)。同时,如果行者为了更好地精进修行,发心持守更多的戒律(比如居士持比丘戒),也能加速贪嗔痴逐渐地递减。比如想证得三果乃至四果的行者,一般都要持守八关斋戒。
3、可以不具戒(非受持)即能证得四果,但是证得四果即同时具足戒(非表面持守,而是与心相应,如“比丘专念舍心即具足戒)。同样,具足戒(表面持守)也未必是四果。
佛告帝释。舍心有三。一者喜身。二者忧身。三者舍身。帝释。彼喜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喜已。如所喜。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帝释。彼忧身者。自害.害彼。亦二俱害。舍此忧已。如所忧。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复次。帝释。彼舍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身已。如所舍。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是即名为受具足戒 
——长阿含经

所以持戒关键在于是否与戒的精神相应而不是戒相。
44#
发表于 2008-3-12 13: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3-11 18:48 发表

在下认为悲智老师的问题还须大家认真思维。在下抛砖引玉先说说自己的浅见,错漏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1、戒的作用主要是止心修定、慧。凡夫要想证得圣道必须持戒。圣戒成就的同时即证初果。持守戒律是一生的事情,因为初果绝对不会主动破戒,所以从持戒开始到死亡的一刻,一直不破戒就是圣戒成就(善究竟)。

2、证得初果最低需要持守五戒,但随着修行的深入,贪嗔痴逐渐地递减,会自动地与更多的戒律相应(不一定是受持)。同时,如果行者为了更好地精进修行,发心持守更多的戒律(比如居士持比丘戒),也能加速贪嗔痴逐渐地递减。比如想证得三果乃至四果的行者,一般都要持守八关斋戒。
3、可以不具戒(非受持)即能证得四果,但是证得四果即同时具足戒(非表面持守,而是与心相应,如“比丘专念舍心即具足戒)。同样,具足戒(表面持守)也未必是四果。

所以持戒关键在于是否与戒的精神相应而不是戒相。

末学受教!末学浅见:仅就居士持戒问题有了点眉目,但仍觉还有不通达处,恭请指点:1、凡夫修行持守五戒和三不净肉戒可以证初、二果(参考五点三十兄的帖子“享受五欲的居士能证几果?”)。五戒仅粗能束身,不堕三途,是又善之最初步。2、杂阿含1121经中,世尊讲持八戒、修禅定可证二、三果(因已证初果)。杂阿含1042经中,世尊讲持十善戒可证初、二、三果。可见要想证得三果,必须至少持守八戒或十善戒之一,才可成就。3、杂阿含1039经中,世尊说持守十善戒可证阿罗汉。十善戒经曰:受持八戒者的功徳之一是:长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盘道。可见居士要想证四果必须持守十善戒。
45#
发表于 2008-3-12 13:54 | 只看该作者
回43#
赞同!悲智老师提的这个问题应该仔细思惟。戒律的作用可以让我们获得身口意的清净,从而生定,生慧。戒律应该终生受持。
诸比丘,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尔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其犯戒者,以破戒故,所依退减,心不乐住;不乐住已,失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已,永不能得无余涅槃。如树根坏,枝、叶、花、果悉不成就。犯戒比丘亦复如是,功德退减,心不乐住;不信乐已,失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失解脱已,永不能得无余涅槃
  “持戒比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心得信乐;得信乐已,心得欢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得解脱已,悉能疾得无余涅槃。譬如树根不坏,枝、叶、花、果悉得成就。持戒比丘亦复如是,根本具足,所依成就,心得信乐;得信乐已,欢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疾得无余涅槃。”《 杂阿含经(四九五)》
学人有戒,无学人也有戒。《杂阿含经》(九三四) 
摩诃男问尊者阿难:“云何为学人戒,云何为无学人戒?云何学人三昧,云何无学人三昧?云何学人慧,云何无学人慧?云何学人解脱,云何无学人解脱?”
  尊者阿难语摩诃男:“此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受持学戒。受持学戒具足已,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如实知,此苦灭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如实知。如是知、如是见已,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彼当尔时,成就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复于余时,尽诸有漏,无漏解脱,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当尔时,成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如是摩诃男,是名世尊所说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
在下认为1.凡夫修行要守持五戒,持戒律修福,以戒相不犯为标准。
2.初,二果圣者见谛即得戒,圣戒成就,对缘起法净信,不会故意犯戒。但因贪嗔未断,还有所取,所著,还会造业。
3.三果及以上圣者,心已解脱,无所著,无所取,故成就学戒。
4.四果圣者成就无学戒,五分法身之一即戒身。
在下认为戒律是戒身,口,意,从而让内心清净的,戒定慧三者缺一不可,离相观无常的圣者是大持戒。
在下认为您引用的《长阿含经》经文加上前一句“又白佛言。齐几名贤圣舍心” 一句较好。
佛告帝释。舍心有三。一者喜身。二者忧身。三者舍身。帝释。彼喜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喜已。如所喜。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帝释。彼忧身者。自害.害彼。亦二俱害。舍此忧已。如所忧。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复次。帝释。彼舍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身已。如所舍。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是即名为受具足戒
这里表明:贤圣都是离相修心的,所以是离戒相的,戒律的精神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清净,让人达到身心清净。
在下看到您在1.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3965&extra=page%3D1中的解答,我理解“舍身者”为放任自己的身体的心,因为这里指的都是“贤圣而言”
应该 “如所喜”,“如所忧”“如所舍”,也就是心不起贪嗔痴,才能 “不自害.害他”。
看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戒律,严守戒律,将戒律当鞭子一样鞭策自己。
在下浅见,不当之处请诸位仁兄指教。
46#
发表于 2008-3-12 16:37 | 只看该作者
摩诃男问尊者阿难:“云何为学人戒,云何为无学人戒?云何学人三昧,云何无学人三昧?云何学人慧,云何无学人慧?云何学人解脱,云何无学人解脱?”
  尊者阿难语摩诃男:“此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受持学戒。受持学戒具足已,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如实知,此苦灭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如实知。如是知、如是见已,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彼当尔时,成就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复于余时,尽诸有漏,无漏解脱,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当尔时,成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如是摩诃男,是名世尊所说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
829( 八一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亦]‘复有三学,何等为三?
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何等为增上戒学?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
足,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何等为增上意学?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何等
为增上慧学?是比丘此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增上慧学’。尔时、世尊即说偈,
如上所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33(八二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二百五十戒,随次半月来,
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若彼善男子,自随意所欲而学者,我为说三学,若学此三学,则摄受一切学戒。
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
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不重于定,定不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
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恚、痴薄,成一种子道;彼地未等觉者,名斯陀含;
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彼地末等觉者,名七有;彼地未等觉者,名随法行;彼地未等觉者,名随信行,是名增上戒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
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学,乃至受持学戒。
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断此五下分结,能得中般涅槃;彼地
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
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
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重于慧,慧增上。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
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依据以上可知经文可知,三果是行者持戒修行的“分水岭”。三果以下,向初果以上都以”戒增上“为主要修学内容,而三果以上则由“戒增上”转为“意增上”和“慧增上”。因此,是不是可以推断,三果就是具足了戒律的修行?或者说三果就是具足戒的成就者?
47#
发表于 2008-3-12 16: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3-12 13:54 发表
回43#
赞同!悲智老师提的这个问题应该仔细思惟。戒律的作用可以让我们获得身口意的清净,从而生定,生慧。戒律应该终生受持。学人有戒,无学人也有戒。《杂阿含经》(九三四) 在下认为1.凡夫修行要守持五戒,持戒律修福,以戒相不犯为标准。
2.初,二果圣者见谛即得戒,圣戒成就,对缘起法净信,不会故意犯戒。但因贪嗔未断,还有所取,所著,还会造业。
3.三果及以上圣者,心已解脱,无所著,无所取,故成就学戒。
4.四果圣者成就无学戒,五分法身之一即戒身。
在下认为戒律是戒身,口,意,从而让内心清净的,戒定慧三者缺一不可,离相观无常的圣者是大持戒。
在下认为您引用的《长阿含经》经文加上前一句“又白佛言。齐几名贤圣舍心” 一句较好。这里表明:贤圣都是离相修心的,所以是离戒相的,戒律的精神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清净,让人达到身心清净。
在下看到您在1.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 ... ;amp;extra=page%3D1中的解答,我理解“舍身者”为放任自己的身体的心,因为这里指的都是“贤圣而言”
应该 “如所喜”,“如所忧”“如所舍”,也就是心不起贪嗔痴,才能 “不自害.害他”。
看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戒律,严守戒律,将戒律当鞭子一样鞭策自己。
在下浅见,不当之处请诸位仁兄指教。

谢谢师兄提醒,旧帖已经过了编辑时限,请版主帮忙把那句经文加上吧。
佛告帝释。舍心有三。一者喜身。二者忧身。三者舍身。帝释。彼喜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喜已。如所喜。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帝释。彼忧身者。自害.害彼。亦二俱害。舍此忧已。如所忧。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复次。帝释。彼舍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身已。如所舍。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是即名为受具足戒

红色内容和蓝色内容应该指的是两类人。前者是不了解有身之害,而产生喜、忧、舍的行为,并造成”自害.害他。亦二俱害”的凡夫。后面是舍此三者之后才能“二俱不害”的圣贤。
因此,前一个”彼舍身者“不同于后面的”舍此身已“。
48#
发表于 2008-3-12 19:28 | 只看该作者
1.红色内容和蓝色内容应该指的是两类人。前者是不了解有身之害,而产生喜、忧、舍的行为,并造成”自害.害他。亦二俱害”的凡夫。后面是舍此三者之后才能“二俱不害”的圣贤。
因此,前一个”彼舍身者“不同于后面的”舍此身已“。
2.依据以上可知经文可知,三果是行者持戒修行的“分水岭”。三果以下,向初果以上都以”戒增上“为主要修学内容,而三果以上则由“戒增上”转为“意增上”和“慧增上”。因此,是不是可以推断,三果就是具足了戒律的修行?或者说三果就是具足戒的成就者?

在下理解红色内容和蓝色内容指的是修行的两个阶段。前面“又白佛言。齐几名贤圣舍心”,“舍心有三。一者喜身。二者忧身。三者舍身”
这里的喜身,忧身,舍身,都是指心而言,并不是指凡夫的行为。三果以下圣者还有贪嗔痴心,也可以说“自害.害他。亦二俱害”,如果舍(喜,忧,舍)心,就是“即名受具足戒”,已经是三果圣者了。
2.“三果就是具足了戒律的修行,三果就是具足戒的成就者”,我理解可以这样说,因为三果已经成就了学戒。三果到四果的无学戒应该属于慧。
在下认为三果及以上应是由“戒增上”“意增上”转为 “慧增上”。已经是“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的修学。“意增上”就是“定增上”。
何等为增上意学?
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学,乃至受持学戒。
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断此五下分结,能得中般涅槃;彼地
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
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学。
所以我理解"具足戒"为学戒,"慧增上"为无学戒.
在下浅见,有不当之处请诸位仁兄指正。
49#
发表于 2008-6-1 08:58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理解对吗?

到底何为戒禁取?我的理解是持守不能让人解脱的戒条。我认为吃素是否是戒禁取应该取决于这个人吃素的出发点。如果他认为只要我吃素,我吃一辈子就会解脱,我也不用听闻正法律,也不思维法意,只是一味吃素,我认为这就是接禁取。当然他吃素这个因,会有它的果。不应该是白吃素。如果他是出于慈悲心吃素,听闻正法律,也思维法意,那就不是戒进取。我的理解对吗?
我想凡夫修行与一果、二果、三果、四果持守的戒律应该一致。只是做到与否、深刻程度与否不一致。我的理解对吗?
50#
发表于 2008-10-2 20: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吾不明白 于 2008-6-1 08:58 发表
到底何为戒禁取?我的理解是持守不能让人解脱的戒条。我认为吃素是否是戒禁取应该取决于这个人吃素的出发点。如果他认为只要我吃素,我吃一辈子就会解脱,我也不用听闻正法律,也不思维法意,只是一味吃素,我认为这就是接禁取。当然他吃素这个因,会有它的果。不应该是白吃素。如果他是出于慈悲心吃素,听闻正法律,也思维法意,那就不是戒进取。我的理解对吗?
我想凡夫修行与一果、二果、三果、四果持守的戒律应该一致。只是做到与否、深刻程度与否不一致。我的理解对吗?

您的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6 00:00 , Processed in 0.1118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