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高云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一聊 伪《地藏菩萨本愿经》

[本贴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1:41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逍遥诵 发表于 2016-9-13 23:21
这是婆罗门女到业海中无毒告知婆罗门女所观到的情形一一细说。
把业海之中情形说完后才说婆罗门女之母经 ...


然而经文表述的很清楚:没人干预(念经做福等)的情况下,中阴期间要经历四十九天才随业转生。我们反驳的正是:《地藏经》将自然状态下的中阴直接说成是七七四十九天是不正确的。
152#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1:41 | 只看该作者
【德敬 】
引用

心上阳光 发表于 2016-9-13 08:38
我不知道怎么说了,感觉傻子真好,不会造恶业,做了好事还是那种'心亦不住身,身亦不住心,而能做佛事,自 ...



《维摩诘经》卷三:引用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若说“举止动念,无非是罪”,何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说法、大乘、善根、四摄,等等这些善法,都变成了“罪”?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1:4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yikaihua 发表于 2016-9-14 09:43
不会不通呀,从句式上说,两者放一起也没有不妥。。。。您的理解是业和果一定要对称并列的意思才工整是吧 ...


《地藏经》的原文出现两次“结果、结业”处:
“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
“身口意业,恶习结果。”
《地藏经》把“结业”、“结果”分别分配给善恶,然后并列在一起;而且恶习前面是“结业”后面又成了“结果”。说明经文作者“业”、“果”当做近似词在混用。
但是,在梵语里“业”和“果”并不是一个词,连近似词也不是,是各有特定含义的:“业”,梵语为Karma,音译为“羯磨”,意为造作,泛指众生有意识的一切活动,一般多指身、口、意三业。
“果”,梵语为Vipāka,意译为“异熟”,意为因异于果而成熟,泛指业因所得的果报。
(以上摘录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著)

你能想象如果《地藏经》有梵文原本,这“恶习结业,善习结果”的句式在原梵本里是什么样的么?梵文原本里会出现这种把“恶习”对应于结“Karma”,把善习对应为结“Vipāka”的情况吗?如果真是梵本,善习、恶习都应该是结“Vipāka”才对!哪有将“业Karma、果Vipāka”并列分配给“善习、恶习”的道理?换一个角度说,如果《地藏经》有梵本依据,译经者刻意将原本的“果Vipāka”翻译成“业Karma”的可能性有多大?
像《地藏经》这种经文句式,若给有翻译经验的译师审视,就是一眼假。因为若《地藏经》真是梵本,是不可能翻译出像“恶习结业,善习结果”这样混淆“业、果”的句子的。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1:4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yikaihua 发表于 2016-9-14 10:47
晕,翻译没有意译和直译之分吗?


“业”,梵语为Karma,音译为“羯磨”,意译为“业”。意为造作,泛指众生有意识的一切活动,一般多指身、口、意三业。
“果”,梵语为Vipāka,意译旧译为“果”,意译新译为“异熟”。意为因异于果而成熟,泛指业因所得的果报。



请问,“业”与“果”这两个概念,不管是意译或音译(直译),都挨得上吗?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范畴。汉译佛经里最初翻译为“业”和“果”,就是对照梵语Karma和Vipāka这两个不同概念各自翻译来的。



《地藏经》里将“业”和“果”并列混用,搞出“恶习结业,善习结果”这种句式,说明作者本人对“业”“果”的概念混淆不清。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1:43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如幻聞熏 发表于 2016-9-14 15:43
我知道师兄你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在这部经的讨论中,我们根本不要把地藏菩萨牵扯进来,分离开,只针对《 ...


那以后就直接说《地藏经》的愿言如何如何,避免说地藏菩萨(其实我觉得没必要这样谨慎啦,咱佛教弟子真是被经文里的因果恐吓得不轻)后学觉得这部经过去有真经而遭替换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若有梵本真经,那佛教翻译史应该会记上一笔,就如很多历史上失传的佛经翻译版本,经录文献都有大量记载,留有经名、卷书、翻译者的记载,这些经我们如今仅能在经录得知被翻译过,但却是在历史上因为战乱等原因没有流传下来。而这部《地藏本愿经》,连经名都没在各种宋代以前经录中出现过,一般情况下,就是证明没有翻译版本(翻译经典不是小事,不是随随便便一草台班子就能做到的,何况一般朝廷要监控译经)
此经看起来“真”的部分,后学认为是因为作者就是模仿别的经写的,它那些模仿内容要看起来不“真”才怪呢,但作者是模写的过程中夹带私货的,所以很多漏洞。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1:44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如幻聞熏 发表于 2016-9-14 15:43
我知道师兄你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在这部经的讨论中,我们根本不要把地藏菩萨牵扯进来,分离开,只针对《 ...


其一是,宋代以前的所有经录文献里都没有记录这部经的经名。若有翻译过相似经典,经录应该有记载(学者们为研究《地藏经》的历史来源,估计都把各种经录研究烂了才得出《地藏经》是伪造这一结论。)
其二是,藏译本、梵文本都没有发现相应的卷本。如果有《地藏本愿经》的前身真经,不至于没藏译本(藏地翻译的佛经典籍还是很全的,有些大乘经汉地都没有)而所谓西夏本是晚期根据汉文本翻译的(前几页已辨析)。所以汉译本目前来看就是个孤本。
后学认为《地藏本愿经》有前身真经的可能性不大。个人看法。
想听师兄的分析。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1:44 | 只看该作者
疑问:《地藏经》中地藏的愿到底有没有毕竟?没承诺愿言就要成佛?经文前后矛盾。《地藏经》中列出的过往发愿:
——“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意思说:地藏发愿将所有世界六道众生都度成佛后,本人才成正觉。换句话说:不度尽众生,本人誓不成正觉。】
【然而,众生还没度完,却和释迦佛约定“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就算愿毕竟了,要证菩提了!】
——尔时,佛赞地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佛告地藏菩萨:“……吾即涅盘,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以上地藏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约定:度完娑婆世界弥勒出世前的众生,地藏本人就要成佛了。可他之前承诺的誓愿是度尽众生,否则不成正觉呀?算不算违背愿言?】
【而且此经里佛说地藏的愿就要“毕竟”了,但后文,却又贬低普贤文殊等大菩萨的愿“尚有毕竟”,这是想凸显地藏的愿没有毕竟吗?可上面明明是说地藏的愿也要马上毕竟了呀?】
——“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度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是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一切众生,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


纵观整个经文,前面矛盾:
1、违背誓愿,提前成佛
地藏往世发愿说:承诺让“应有世界三恶道众生尽成佛竟,然后方正菩提”;之后却又和释迦牟尼佛约定说:令弥勒出世之前的娑婆世界众生解脱授记,就算“广度将毕,即证菩提”。那您承诺要度的其他世界众生都不算数了?这还没度完就要证菩提,算不算违背愿言提前“走人”?这是不是自打脸呀?
2、自己的誓愿明明“有毕竟”,却还要贬低其他菩萨的愿“有毕竟”
经文里多次通过释迦牟尼佛口说地藏的愿马上要毕竟了,竟还要贬低文殊等菩萨的愿“尚有毕竟”。这不又是自打脸吗?
真是前后矛盾。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1:45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德敬 发表于 2016-9-14 20:05
有一个细节,请师兄注意。经中的“将”和“当”,一般是通用的,都是表示不确切的未来,而不是“较近的未 ...


不管是“将”还是“当”,都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某件事可以实现。问题不是这个,问题是经文互相矛盾的说法:(1)在《地藏经》里释迦牟尼佛先陈述了地藏往世多次发的誓愿,都是“不度尽众生,不证菩提”的意思。
而经文里释迦佛之后又说地藏“即毕往愿”,请问地藏的往愿可能“毕”吗?地藏承诺的事还没做完呢!那怎么能说“即毕往愿”呢?这是矛盾一。
(2)经文里释迦佛还说地藏久远劫来发的弘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请问按照地藏的愿,能说他“广度将毕”吗?没毕,地藏承诺不正菩提,这是怎么又违反承诺说他“即证菩提”呢?这是矛盾二。
【经文】
——尔时,佛赞地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佛告地藏菩萨:“……吾即涅盘,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1:46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德敬 发表于 2016-9-14 21:05
象手比丘问佛时,显然也是以世谛问的。而佛是以第一义谛答的。是否可这样理解:世谛虽不可能度尽,却并不 ...


第一义谛来说,就没众生可度。证入第一义谛,自然就“度尽”众生了,但这种第一义谛的“度尽众生”其实是种比喻的说法。世俗谛上的“众生度不尽”才是真实的说法。
后学没发现《地藏经》是站在第一义谛视角说“度尽众生”啊,那经里描述的都是地藏菩萨如何如何上天入地劳苦度恶道众生,这明明是世俗谛上在持众生相的度。
经里地藏和佛商量来商量去,都是站在“有阎浮提、有地狱、有恶道”的世俗视角在商量怎么把“众生度尽”。


国学复兴 文化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1:46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6-9-14 21:14
这样是很圆满。

但又引出经文中,楼主师兄的问题;必须说明,何时是以第一谛说,何时是以世俗谛说。


《地藏经》给我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它想模仿菩萨高大上的悲愿,然后设计的情节却是有点Low,整的是这么一出:
1、领导(释迦佛)要卸任了,集合众人开会,介绍自己的接班人:“我向大家介绍地藏同志,这是位志向高远勤劳肯干的好同志,他过去勤勤恳恳,多次下定决心发愿说“我要度尽一切众生,一扫而光,否则不成佛”。
2、此时领导语重心长地向接班人交代最后嘱托:“地藏同志,你一定要好好干,好好完成任务,在弥勒这个新领导上任前,把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度完了,完成这个任务,你就成佛了啊。
3、地藏向领导表决心:“您放心,我一定按照时间表完成好这个任务,绝不辜负您的期望,众生我会度完,您就安心的去吧~~~~”
……
领导开会商量果家大事,没群众插嘴的份,总之我们领导是高瞻远瞩滴~~计划的任务是要完成滴~~群众可要配合领导工作啊~~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1:47 | 只看该作者
【山】

引用

平凡中有不凡 发表于 2016-9-14 21:30
《地藏经》给我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它想模仿菩萨高大上的悲愿,然后设计的情节却是有点Low, ...


是有点像,尤其还穿插有地藏菩萨的生动感人亊迹。



不过,对菩萨大愿成佛上,倒不如这样讲:
如果文中,能明确分出:
世俗谛众生不可度尽,第一义谛无众生相而度尽众生。则此愿成立。

若不能分清的,则为不可能之愿,如本经所述。直到有师兄能指正出来为止。

既然是不可能之愿,那么,后边的愿多愿少,重发愿,与诸菩萨愿有多殊胜之类,就没必要再追究。

简化议题,进行下一步分析。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1:47 | 只看该作者
【山】

末学试谈《本愿经》如何受欢迎的原因。

首先,本经的作者,是具有相当的佛学知识的,所以此文后来能成功地跻身入藏, 不会没原因的。从本经的立场上看,也是为了宣传地藏菩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经有它自己的要求。

我们从形式上,先看相似之处。

作者无疑熟悉大乘经典的构成。对于经常接触大乘经典的人来说,乍读之下,似曾相识之感油然而生,产生了初步的认同。
开头“如是我闻”必不可少。

然后,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这个是值得注意的,中国人注重的孝,找到了佛经依据)

佛放光动地(这里有一大串名词术语,很专业的),诸菩萨,天龙八部来集。
大会中,无量无边的与会者。数量词不断出现,说明大会的盛况。
世尊与听众,经中的关键人物开始互动,在问答中展开下面的内容。


介绍菩萨久远劫以来的前世今生及发愿。

地藏菩萨第一次地狱救母。(又一个感人的孝行)

介绍因果受报。以警世人,同时扬佛威德。

大菩萨分身应化。又于佛前复为一形,与佛问答。

借不同的会众,介绍佛教中的世界观。
再讲菩萨因缘。
地藏菩萨再地狱救母(孝,无时空之限),再发愿。
再说地狱因果之报。

宣说菩萨的无量威德。

与会大众闻语发心。鬼神护持信众。为之福祐。

佛为与会者授记。

赞叹诸佛,并获利益。

功德较量。

归敬三宝,获大利益。说说利益。

天雨香华,供佛菩萨。会众欢喜而退。


大乘经典里要有的内容,这里不也有吗?浅显易懂。
是不是?这是诸佛境界,还用怀疑吗?知道怀疑弄不好是什么结果吗?

信就是了,好处大大的。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00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9-1-19 21:29
【山】

末学试谈《本愿经》如何受欢迎的原因。


试谈《本愿经》如何受欢迎的原因(二)

本经中,大乘经典应有的要素,都有了。而且,与其他经典极其相似。
我们看细节,就是表面上,也不会有问题:
如来放光。大众集会。
如来摩顶。
分身合一。
本事故事。

下面,生动感人的故事,浅显易懂的道理:
佛菩萨的孝心,数度救母,大悲发愿,为众生常处恶道。
善恶因果报应。
归敬三宝,广做佛事,获益多多。
菩萨化身无数,称名得救。

如果再配上各种感应事例,各种解说,你要不信,真是没有福缘啊,(再慈悲地强调一遍,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怀疑,菩萨不生气,但后果很严重)。
许多世间善书就是这么个情况。说得的一套一套的,信者一群一群的,流传一代一代的,做起来诚心满满的。一呼而百应,人多就是力量。人多就是影响。


可是,正因为不解,对比其他经文,疑问照常生起,挡都挡不住:大禹治水,是疏不是堵。
念头也如是。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00 | 只看该作者
【如幻闻熏】
“尔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白其佛言”

这一句经文确实“不可思议”!以地藏菩萨此时的境界,已是十地菩萨或十地以上境界,“涕泪哀恋”是不如法的。
“白其佛言”,也多一个“其”字,仿佛是一个不信佛的人在描述一件“他”看到的情景:涕泪哀恋的样子,对他(们)的佛说。
佛法中是以法喜为食,即使是慈悲心,也是因法喜充满而能生起。也就是说,因为我获得安稳快乐了,也希望和努力让一切众生都得到这种安稳快乐。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01 | 只看该作者
【山】

受楼主师兄的启发,在总结地藏菩萨的大愿时,又发现:
这是按经文中出现的顺序,注意红色部分。

(1)
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nuó)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2)

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3)
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佛告定自在王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4)
光目闻已。啼泪号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
也就是说,除了第一个,为了相好而发愿,最后一个,多一个为母所发的愿外,其内容就一句话: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而且,奇怪的是,同样的愿,越往后,度生的范围越小:受那个无所不在的“罪苦”影响,从六道,终于只剩下“所有地狱,及三恶道”了。


终于明白,这文章是一步步地把菩萨从普度众生,引到重点从事三恶道的救拔了。


无怪乎有师兄发帖子求助说:读了此经,总觉得有鬼跟着。http://www.bskk.com/thread-3005000-1-3.html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01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6-9-16 20:26
再看看《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里面的地藏菩萨:http://www.dzzc.com/2-1-3.html


发现《十轮经》和《大集经-须弥藏分》里的地藏菩萨,其实都是普摄一切众生的。但《地藏经》似乎是把有意重点偏到三恶道尤其是地狱了。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0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快速开始1 发表于 2016-9-16 21:57
说实话,我很少看论。我刚开始学佛时,看过论。但是发觉,论有些讲的是个别现象,而经讲的是全面现象。即 ...


汉地佛教向来有“以经为准”的传统,比较优先信赖经。
但是,佛经确实比较庞杂,而论典则比较系统规整。论典比佛经更有助于梳理理解教义和相关背景,像《异部宗轮论》,确实对了解佛教各种学说的历史背景很有帮助。
大乘佛经有个问题就是浩如烟海佛经中,说法抵触的现象比较多,法义的层次繁杂难以厘清,这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麻烦。
首先,后学认为之所以佛经之间出现抵触矛盾,归根结底是因为大乘是发展演进而来的——不同佛经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出自不同人之手。只有承认这个现实,才能合理解释以下现象——各种佛经里出现的有违佛陀时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同佛经对同一个事情有不同的说法,甚至观点上互相抵触、互相批判;同一部经的不同译本随时代越晚的译本,新出现的内容越多……。如此种种现象,若以“释迦牟尼佛是为不同受众说不同法”来解释,真的非常牵强,很难自圆其说。
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佛教的经本是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中传出来的,而大乘佛教的法义也是随时代演进发展来的。
基于这种事实,梳理佛教义理的层次,就必须关注每种佛经文本出现的年代早晚,按时间线来梳理,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从浅入深、还原时代发展中佛法法义的逐渐深化过程。如果只靠佛经?所有佛经都是以“释迦牟尼佛说”的名义来表述的,它本身是在尽量隐藏其出现年代的(虽然有很多线索可以挖掘,但对不熟悉印度和西域历史的我们是很困难的),所以只读佛经很难理清时代线索。
而论典有个明显的优势——其作者是有名有姓有时代可寻的,而且他们所论述的内容也是结合他们当时所流行的佛教法义。顺着论典的线索,极容易弄清佛法的演进深化次第,比如顺着论典年代的早晚去学论典,从说一切有部的论典——》龙树菩萨的论典——》无著、世亲菩萨的论典——》晚期的密教论典(如《大日经疏》)等,就很容易把佛教教理按次第高低整个串联起来。
所以后学觉得佛教论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必须引起重视。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04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快速开始1 发表于 2016-9-16 22:45
这样,你选择一段论(最好不超过200字),我们讨论一下,看是不是有不了义的地方。


不同论有出现早晚,那说一切有部的论是不可能了义的。
但是,说一切有部的论,却又是理解后面中观般若学说的基础。因为说一切有部是详细的建立佛教的名相,它是在系统性的构建“有”(就如现代科学中分解辨析客观事物的手段)。
“有见”构建起来了,才能再破“有”,龙树菩萨的《中论》本身就是针对说一切有部的“法执”来建立“缘起性空”的。若不理解什么是“有观”,那你如何建立“空观”呢?如果直接建立“空观”,就会落入顽空。所以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其实是理解般若中观的基础。这里面是有次第的。
玄奘法师是学大乘瑜伽行派的,但他翻译了几百卷说一切有部的论典(六足一身论),又翻译了大般若经。因为从说一切有部学说的理解,才能正确切入般若性空,建立正确的中道观;建立了正确的中道观,才能正确的理解唯识理论。这都是渐进的次第。
不了义是了义的基础。不了义的佛经或论典,不代表它们不重要,反而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后学觉得《阿含经》作为一切佛法的基础,必须首先学,否则大乘法义都会学歪的。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04 | 只看该作者
【山】

试谈《本愿经》如何受欢迎的原因(三)

还是借着本楼的启发,把本经的优点一一梳理。
除了诸佛高大上的境界外,本经那似是而非的叙述,也正符合人们初学或不求甚解的习惯,在悄悄地概念的转移中,将人的心思纳入其中而不不觉。

这就是相似佛法。

把众生三界轮回之苦,缩减为地狱之苦,更能激起人的悲心:对于人类来说,天界无疑是充满快乐的地方,正如我们很容易怜悯一只小动物,却不愿意去考虑皇帝的烦心事一样,看戏除外。
本经中,描写最生动的,就属菩萨救母了。
何止如此,世尊在忉利天说法,也是为了其母,以报生身之恩。何况,孝,也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之一。对孝的宣传,有些手法,或以说无所不用其极,看看《二十四孝图》,就知道了。

大乘佛教的出现,展现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无限的可能,为中国人这种想象成为现实,提供了合理的场地。
但,大,不是什么都能往里装,缘起法则,佛也只是发现它。大,更不是吹牛。

这是一个以悲情的故事,但不是悲剧,因为佛法的作用,它成了悲喜剧。因为悲情,它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喜剧收场,所以更能让观众在抹一把泪后,得到善良的满足。
就是本土,不也有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么?


知音,不难觅。


它又称为经,在汉地,经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你不要怀疑它。要圆融,给它一个恰当的解释,比认真作分析,要省事得多。要信。
它自己也说了,信我的大利益;不信我,有大罪报。


胡罗卜加大棒,效果好极了。


通过这一串组合,它让告诉我们:看,你用诚心,信心,换来了多么漂亮的款式,多么美丽的花纹,穿上它,你可以华丽丽地出场了,它轻得如同空气,让你感觉不到,而且,愚蠢的人看不见它。

行文至此,让人不禁想起了不净观:
一个国色天香的绝代佳人(玉树临风的翩翩君子),转眼变成一具渐朽的骷髅,就这么给你毁了,三观何在?居心何在?

最好再问一句:真相何在?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05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6-9-17 07:02
试谈《本愿经》如何受欢迎的原因(三)

还是借着本楼的启发,把本经的优点一一梳理。


引用师兄的话:它自己也说了,信我的大利益;不信我,有大罪报。
胡罗卜加大棒,效果好极了。

--------------------------------
没错,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先是恐吓,后又利诱。全是套路。
先是恐吓。《地藏经》先把阎浮提众生全定位为“举止动念无不是罪”,然后列举的各种地狱恐怖之相、各种因果罪业,各种堕落无间地狱的罪状,而那些罪,不论轻重,全说要堕无间地狱,而且“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拜托!提婆达多多次谋杀佛陀、杀死比丘尼、分裂僧团等五逆重罪,佛说他在无间地狱才待一劫,《地藏经》却说偷寺院一粒米都要在无间地狱永无出期!总之是让人觉得生无可恋,全无出头之日了。
之后又利诱。打包票说:临终念或闻一声地藏菩萨名,就永不堕落三恶道,而所有重罪甚至无间地狱罪全销灭,而且生人天享妙乐。许以如此巨大的利益,哇呜!这让人感觉就像被吓呆后遇到了救世主,救命稻草在此,舍我其谁?

《地藏经》许诺念或闻一生地藏菩萨名者,罪状全销,堕三恶趣的都升天,真是利益巨大哦:
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销灭。
……
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何况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将是命终人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塑画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终之时,眼耳见闻,知道眷属将舍宅宝贝等,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像。是人若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寻即除愈,寿命增益。是人若是业报命尽,应有一切罪障业障,合堕恶趣者,承斯功德,命终之后,即生人天,受胜妙乐,一切罪障,悉皆销灭。
……
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者,即承斯功德,转增圣因,受无量乐。
……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05 | 只看该作者
承接楼上的回帖,继续提疑问:为什么佛说提婆达多在无间地狱才待一劫,而《地藏经》动辄列举罪状说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
佛经记载提婆达多生前所做的五逆行为包括如下:
1、放狂象、推巨石、用毒指甲等方法谋杀佛陀
2、杀死莲华色比丘尼(此人已得阿罗汉果)
3、公开分裂僧团
4、教唆阿阇世王杀害其父王篡夺王位、并拘禁他的母亲(他母亲韦提希也差点被其杀害,幸而有大臣劝阻)。
5、公然诽谤佛陀的教法
提婆达多在五逆罪里犯了三逆——出佛身血、杀已证阿罗汉的比丘尼、破和合僧。提婆达多做了如此多的重恶,佛陀评价他是“身无丝毫善法”之人,因此佛说他会堕落无间地狱一劫。
南北传阿含经、北传大小乘经记载如下:
北传《增一阿含经》
时,阿难告曰:“如来所说终不虚设,身口所行而无有异。如来真实记提婆达兜别,受罪深重,当经一劫不可疗治。”
“……若使我当见提婆达兜,身有毫厘之善法者,我终不记彼提婆达兜受罪一劫不可疗治。是故,愚人!我不见提婆达兜有毫厘之善法,以是故,记彼提婆达兜受罪一劫不可疗治。所以然者,提婆达兜愚痴,贪着利养,起染着心,作五逆恶,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所以然者,利养心重,败人善本,令人不到安隐之处!……”
南传《增支部经典》
“阿难!若提婆达多有毛之尖端之白法,我不记说提婆达多而言:‘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然而,阿难!以提婆达多无有毛之尖端白法故,我记说提婆达多而言:‘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阿难!譬如有〔深〕逾人顶之粪坑,其粪充满边缘,有人〔落〕入其中且没〔至〕彼顶。有人欲彼之利、欲益、欲安稳、欲自其粪坑救出〔彼〕。其人绕行其粪坑之周围,彼人不见有如毛之尖端不涂粪之处,可捉住其处而捞起,即不见于是。
《大般涅盘经》(四十卷本)
“……提婆达多造是恶已,如来复记,当堕地狱一劫受罪。……”

而《地藏经》却说众生犯以下罪行,将堕落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地藏经》
尔时,地藏菩萨白圣母言:「南阎浮提罪报,名号如是: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侵损常住,点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地藏白言:「圣母!若有众生,作如是罪,当堕五无间地狱,求暂停苦,一念不得。」

-----------------------------
***《地藏经》列举的这些罪状,有提婆达多犯的罪恶大吗?请问为何佛说提婆达多堕无间地狱仅一劫,而《地藏经》却说偷僧一物这种罪就要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而且还是求出无期?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06 | 只看该作者
提婆达多犯五逆中的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三逆,而且还教唆他人杀父杀母、诽谤佛法,佛尚且只记他堕无间地狱一劫。
而《地藏经》却动辄说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为何《地藏经》所说的地狱果报与其他大小乘、南北传佛经中的地狱果报,差别如此巨大?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06 | 只看该作者
【山】

下面,说一说对于《本愿经》,如何依之“修行”。
逍遥诵 师兄如果看到这里,不妨用一切心造,来于此处作一对比。

有时,实在不想抄下去,虽然复制,粘贴很方便。因为,当你细看它时,里面真的净是车轱辘话,翻来覆去,找不到个头绪。让你如何照它所说的话去实行?

先看经文:

(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名者,或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恋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金银铜铁,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


(二)
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萨名,可满万遍。

令对诸佛菩萨像前,志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若未来世,有诸下贱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诸不自由之人。觉知宿业,要忏悔者。志心瞻礼,地藏菩萨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萨名,可满万遍。...
及异姓种族,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

是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闻名,一瞻一礼。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

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

,或经险道。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乃至逢于虎狼狮子,一切毒害,不能损之。

===========================================

与前面的对比一下,如果(一)还比较确定能行的话,
说得好听点,就是你看破事相,去做这些,也无可厚非:
“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
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
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
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
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
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
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
绕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达摩大师破相论》)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07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9-1-19 21:44
【山】

下面,说一说对于《本愿经》,如何依之“修行”。


看(二),按此文的意思,想要依地藏菩萨做成某事,要么七日,或三七日,或念菩萨名至万遍,方得如愿。
因为这里是与观音菩萨的对话中所述,末学曾将《法华经。普门品》与之对比,发现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为免谤圣,先放一边。
再看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里面的地藏菩萨:http://www.dzzc.com/2-1-3.html

将两经中对地藏菩萨的描述作一对比,则真假立判:

《十轮经》中,随举一例:
“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烦恼,悉皆销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
所求所愿,只要"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即得如愿。
为什么?至心,才是最关键的,大乘佛法,尢重心法,心中至诚,外则有应。

哪是称名,读诵千万遍,一至三七日之所成的?
再找找各各经典,哪些是让你带计数器去算成果的?
《坛经》中,
法达读经,就是这个例子。"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与诸位共勉!

说个浅一点的,万一路上遇上只老虎,按《本愿经》,你得念够一万遍才有效,念快点,一秒钟一声,不换气,一小时3600声,念完将近三小时,恐怕菩萨还在路上,你早已舍身饲虎了。
按《十轮经》呢,至心一念称名,菩萨即显神通,带你脱险。
两者相比,选哪一个?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07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如幻聞熏 发表于 2016-9-17 19:42
这一点上,末学认为肯定是错误的!
只是我们还要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请大家继续分析。


接续楼上所以后学认为《地藏经》不但夸大恶报,而且也夸大善报,这里引出另一个质疑——《地藏经》说让临终病人听到一佛名、一菩萨名就能重罪消灭、永不历三恶道、并且得升天果报,真的有这种奇效吗?
《地藏经》中说的这类“奇效巨大”的善报如下:
——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销灭。
——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何况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将是命终人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塑画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终之时,眼耳见闻,知道眷属将舍宅宝贝等,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像。是人若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寻即除愈,寿命增益。是人若是业报命尽,应有一切罪障业障,合堕恶趣者,承斯功德,命终之后,即生人天,受胜妙乐,一切罪障,悉皆销灭。

以上《地藏经》中说:亲属让这位临终病人听闻一佛名、或一声地藏菩萨名,一历耳根,临终人的重罪即消灭、永不堕三恶道,而且还能升天受乐,这我是十分怀疑的。因为——
1、这里忽略了临终人的主观意愿
如果只是让这个临终人听闻佛菩萨名号,但他并没有主观意愿上升起善心、忏悔心、对三宝的信心,能消灭他的罪业吗?如果说“能”,那就变成了外界以佛菩萨功德,就能“强行”改变人的因果业报。而这是违反因果业报自作自受法则的。
2、这里忽略了临终状态时,产生记忆回溯后悔恨交加、意识迷乱的现实心理状况
佛经和现实资料都提到——临终时会产生生前影像回溯现象,自己一生善恶往事一幕幕闪现,此时的临终人会对自己曾做过的恶事产生大悔恨心,认为自己应该“心甘情愿”堕恶趣。所以,临终人的悔恨交加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惩罚”的愿望,这无形中即在塑造来生的“蓝图”。临终人处于这种心理状态,是能靠别人给念一句佛号菩萨名号就改变的吗?我很怀疑。


佛经如下:
《杂阿含经》
「云何烧燃法?若男、若女犯戒行恶不善法,身恶行成就,口、意恶行成就,若彼后时疾病困苦,沈顿床褥,受诸苦毒;当于尔时,先所行恶悉皆忆念。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如是众生先所行恶,身、口、意业诸不善法,临终悉现,心乃追悔:『咄哉!咄哉!先不修善,但行众恶,当堕恶趣,受诸苦毒。』忆念是已,心生烧燃,心生变悔;心生悔已,不得善心,命终后世,亦不善心相续生,是名烧燃法。
《中阿含经》
「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行身恶行,行口、意恶行,彼于后时,疾病着床,或坐、卧地,以苦逼身,身受极重,苦不可爱乐。彼若有身恶行,口、意恶行,彼临终时在前覆障,犹日将没大山岗侧,影障覆地。如是,彼若有身恶行,口、意恶行,在前覆障,彼作是念:『我本恶行,在前覆我,我本不作福业,多作恶业。若使有人作恶凶暴唯为罪,不作福、不行善,无所畏、无所依、无所归,随生处者,我必生彼。』从是有悔,悔者不善死,无福命终,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
「难陀!谁是入住出俱不正念?如有一类凡夫有情,乐毁净戒、不修善品、常为恶事、作诸恶行,心不质直多行放逸,无有智慧,贪财悭悋,手常拳缩不能舒展,济惠于人恒有希望,心不调顺,见行颠倒,临终悔恨,诸不善业皆悉现前。当死之时猛利楚毒痛恼逼切,其心散乱。由诸苦恼,不自忆识我是何人?从何而来?今何处去?难陀!是谓三时皆无正念。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至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譬如男子从睡觉已,忆彼梦中所见美女,影像皆现如是。……”


------------------------

总之,《地藏经》说亲属给临终人念佛菩萨名号,只要让临终人听闻就能让其重罪全消,永不堕三恶道反升天的说法,是严重的忽略了临终人的主观意愿和临终人的现实状态的。后学对此十分质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6 00:01 , Processed in 0.10597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