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高云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一聊 伪《地藏菩萨本愿经》

[本贴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1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9-1-19 22:11
接上文,好象什么都说了,仔细看,好象什么都没有说。

这就是 相似。


这两节,还是合一起吧。

文: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析:在经文中,所有的行为与功德,都是分开叙述的,可以一一对应。但,这里不行。

1,佛法中,任何人都可以行的,到此文,就成了"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印度四姓剩下一半,佛法平等,其余的就“等”没了。

2,造塔,修补佛寺(注意:不是庙,庙里供神,寺/庵里供佛,观中敬仙),功在梵天。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说四梵之福。云何为四?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处。于中能起偷婆者。是谓初梵之福也。复次。信善男子.善女人。补治故寺者。是谓第二受梵之福也。复次。信善男子.善女人。和合圣众者。是谓第三受梵之福。复次。若多萨阿竭初转法*轮时。诸天.世人劝请转法*轮。是谓第四受梵之福。是谓四受梵之福。"(《增一阿含。苦乐品第二十九》)

再看其他经文:
“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
复以何因缘,礼佛而得端正。以见佛形像已。发欢喜心。以此因缘而得端正。复以何因缘得好音声。以见如来形像已。三自称号。南无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此因缘得好音声。复以何因缘多财饶宝。缘彼见如来而作大施。散华.然灯。及余所施之物。以此因缘获大财宝。复以何因缘生长者家。若见如来形已。心无染著。右膝著地。长跪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生长者家。复以何因缘。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诸佛世尊常法。诸有众生。以五事因缘礼如来者。便生善处天上。是谓。比丘。有此五因缘礼佛功德。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礼佛者。当求方便。成此五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一阿含。善聚品第三十二》)

"造塔,修补佛寺"的功德,显然大于仅"供养布施"的.结果,前者仅"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而后者却"当得三劫,为帝释身,"轮王与帝释,谁福报大?没搞清楚吧。
若能回向法界。"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这则可能的。
何又来个“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退失菩提心,这可是大乘佛法修行中的大问题,再弄十劫大梵天王,都挽不回损失,还自美呢。

3,百千生,三劫,十劫的,就不去分析了。

《本愿经》中,刚说完这些,没走多远,又绕回来了: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如是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檀越之人,常为轮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这一次,终于成了“善男子善女人”,剩下的,自己去分析吧,对着“大乘经典”,还"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呢.有那功夫,读读其中的意思,自己受持,为人解说,才是最上供养,也不至于这么单纯吧。
哎,剪不断,理还乱,为君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2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9-1-19 22:11
这两节,还是合一起吧。

文: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 ...


把前面的因果关系掌握后,这个,自己试试:

关键词:施主,慈心,布施,净居天,六欲天,成佛。劫,永,百千生。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了吗?

“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

不妨也说一句:
"普劝众生,当如是学。"

不绕了,真不一般的乱。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2 | 只看该作者
【如幻闻熏】

引用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6-9-23 20:23
这两节,还是合一起吧。

文: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 ...


还是云飞兄细心,这些细节都能抠出来。

《地藏经》校量布施功德缘品此段关于功德福报的描述,虽然在道理上没有错,但在“校量”上确实是混乱,而且与其它经典的描述有出入,自身也存在矛盾。
作为“经典”,出现这些矛盾,其负面影响是:会让学佛或研究佛法的人起疑,到底佛说的话对不对,怎么此经这样说,他经又那样说呢?或怎么前段这样说,后段又那样说呢?到底是经典的说法有问题,还是我们的理解有问题?等等疑惑。

此处,基于一个世间很简单的道理:建造或维修塔寺基础建设的难度远远大于装修的难度。因此建造或维修佛塔佛寺的福德可以与供养和合圣众、与请佛转法*轮相比。因此《地藏经》对于供养与修建佛塔佛寺福德的描述是“不合理”的。

其次,此段文字:
一、强调国王至婆罗门,有失平等义,有暗示义。
二、此段文字,在未说明回向意义的情况下,就抛出“以此果报,无量无边”,是不合理的,因为回向也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区别。
三、回到善男子善女人“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时,福德就缩小到“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明显认为相同的行愿,因为身份地位不同,果报就不同,这不是佛法的见解。
四、“是国王等”“如是国王”“如是等辈”,在用词上明显前仰后抑,存尊卑之见,联想到之前分析过的“白其佛言”一词,都显露世俗人心态。

云飞兄整理的经典非常重要,法义如下:
一、修建佛塔佛寺,以住持佛宝形像,和合圣众,以住持僧宝,请佛转法*轮,以住持法宝,完整地围绕在三宝核心法义上,不偏不失。
二、承事礼佛,深信如来无与等,正信也。外道邪教或伪经经常强调佛有大小高下究竟与不究竟之分别,是为谤佛。

这些都是学习佛法中要建立的基本常识与正知正见,试问:如果这些常识与正见都没有、或者是错误的,忆佛念佛往生净土,有没有把握?也就是说,你连忆的念的是谁,都没有清楚明白,能感应诸佛愿力而往生净土吗?

甚至有净土行人认为只要深信弥陀本愿第十八愿,仅靠一句佛号就能往生,正是对佛法不理解,自欺欺人的一种说法罢了。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3 | 只看该作者
【山】

引用

如幻聞熏 发表于 2016-9-24 01:16
还是云飞兄细心,这些细节都能抠出来。

《地藏经》校量布施功德缘品此段关于功德福报的描述,虽然在道 ...


还是师兄们分析的到位。末学已经放弃对《本愿经》出世间法的描述与分析,那个更乱。
不过,在了解整理思路之后,于三藏中经典对比,不难发现问题的。

接下来,就是看看本经中,如何让人修行了。

确实,对于地藏菩萨的信仰,可以从持名开始。
但是,这是建立在至心之上的,包括念佛诸佛,念诸菩萨,都是这样。通过一心专念,止息恶缘,以至得念佛三昧,才有与诸佛菩萨相应的可能。更不是以念的数量为标准的。

同样的,对于佛法的修持,并不仅仅是在于,

活着时:
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
闻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名者,或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恋慕者,。。。。或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金银铜铁,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
能对菩萨像前,作诸伎(jì)乐。及歌咏赞叹,香华供养。乃至劝于一人多人。
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灯。或施常住。
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
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
令对诸佛菩萨像前,志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
志心瞻礼,地藏菩萨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萨名,可满万遍。
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

。。。。。。。。。。。。。。。。。。。。。。。。。。。。。。

或临终时,把希望押在临终一念或中阴,或死后:

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燃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
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

这些,从大乘角度,多是追逐外在的事相,而不去从内心,开启自己的佛性,依佛正法,于自本心,当下修行,跟着仿造佛经,学着相似佛法,于大宝山,而不能入,于无上菩提,而不得求,终日营营,只落个人天福报,岂不悲哉!愿你我辈,当共勉之,当共诫之!

何况其中,义理的歪曲,知见的错误,那才是让人堕落的主因。

如果大乘佛法,是一艘艘大船,运载众生,度生死海,到解脱岸。那么,对于《本愿经》这艘大船,漏洞百出,又找不来合适的补丁,为其自圆其说,又没有正确的指引,当一味虔诚的众生,乘上它之后,最终将驶向何方?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3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6-9-24 06:31
还是师兄们分析的到位。末学已经放弃对《本愿经》出世间法的描述与分析,那个更乱。
不过,在了解整理思 ...


师兄谈到《地藏经》中描述的修行方法,后学也颇多感触。
《地藏经》里的“修行”不出这几项——念地藏经、持地藏菩萨名、拜礼地藏菩萨像、忏悔过恶、布施、设斋超度亡人。首先说这些所谓的修行方法,其实是和外教的“共法”:
一是《地藏经》里这几项“修行”都可在外教里找到相似的方法(诵经、祈祷、礼拜、忏悔、布施、荐亡仪式等等)。
二是《地藏经》里这些修行所倡导的标的也和很多外教类似,目的是满世俗愿。
三是《地藏经》里阐释的这些修持的依据也和外教没有本质区别,皆是靠“信我者得救”。
佛教和外教的不共之处,《地藏经》其实是一个都没体现出来的。佛教和外教的不共之处是发心和目标:小乘佛教倡导的发心是出离心,目标是解脱;大乘佛教倡导的发心是菩提心(自觉觉他),标地是成佛(圆满觉悟)。
那《地藏经》里倡导的发心和目标是什么呢?是倡导人们怎么去依靠地藏菩萨,来给自己和亲属满愿、消灾避祸、获利得福。它所教的那几种修行方式都是围绕这个目的。所以,不论此经一开头所描绘的地藏菩萨的大愿是如何如何雄伟悲壮,但此经教授的实践方法和许诺的目标,即不关乎于解脱,也不关乎觉悟,只关乎世俗利益的满足。。
所以,我并不同意前面有师兄提到的:某位法师判《地藏经》为法华涅槃时,说是“无上醍醐”。《地藏经》可以归到“法华涅槃时”,因为它是以释迦牟尼佛涅槃时的时间点来叙事的,但是“无上醍醐”真的远远算不上,因为这部经的起点看似很高——菩萨悲愿,但落点很低——其所教授的修行方法和修行标的只是达成世俗利益。所以它顶多算人天乘的层次。
依循这个《地藏经》教授的“修行方法”和“修行标的”去修持的话,顶多算人天乘法,连小乘都算不上。因为,首先,不论修行方式如何,首要还是看发心——内在的发心不同,才是决定了三乘(或者说五乘)的根本区别。
就如修净土法门的某些人,他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的发心动机只是离苦得乐,这顶多是初于解脱轮回而发起的出离心,那么这部分人实际上并不是在修大乘佛法,因为修大乘佛法的发心是菩提心,而不仅是出离心。所以这部分人的修行实际只是借大乘法的外壳在修小乘法。
而《地藏经》中给人们许诺的东西是世间利益的满足,那么以此为标的去修行的人,实际是借大乘法的外壳在修人天乘,连小乘都算不上。

《地藏经》之所以流行也正因为以上所分析的——举着大乘佛法的大旗,却在满足人们对世俗利益的追求,它无形中就是在降低佛法的层次,让佛教倾向于低俗化的目标。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3 | 只看该作者
【山】

引用

平凡中有不凡 发表于 2016-9-22 22:44
刚发一个楼又被审核了,暂时出不来,那个楼讨论的是:地藏菩萨被直呼为“幽冥教主”的古代著述。


"尔时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衹(qǐ)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亦各有千万亿那(nuó)由他数。"

案: 此意已明。。。。。。
20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4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6-9-26 19:50
"尔时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衹(qǐ)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 ...


发现前面那个被审核的帖子,再贴一次试试:
顺着前一页1142楼和1153楼德敬师兄和山高云飞师兄讨论中提供的线索,后学搜到一些资料,有以下发现:
(1)古代著述中明确将地藏菩萨定位为地狱“幽冥教主”的文献如下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唐】不空译 【西夏】护国仁王寺法师不动金刚重集【清】受登诠次
(注:此文献的署名有疑问,见后面的分析:“有关《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的署名疑问”。)
由此印咒威神力故。所有诸趣地狱之门。随此印咒豁然自开:
○请召(○请幽冥教主○召法界六道)
 愿力应为冥教主  狱空而后证菩提
 导将诸趣赴斋筵  合在斯时申奉请
(烧香散华。殷重三请。斋主下拜)。
一心奉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大圣地藏王菩萨。唯愿不违本誓怜愍有情。导引幽途来临法会。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明】智旭着
然香三炷,供常住三宝。又三炷,奉供幽冥教主,地藏慈尊。……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明】沙门袾宏补注
奉请地藏菩萨(至)临法会。破狱之后,然后请者何也?以此菩萨是幽冥教主。……
《瑜伽𦦨口注集纂要仪轨》【清】寂暹纂
一心拜于本师和尚释迦文佛、接引导师弥陀慈父、瑜伽会上宝胜如来、幽冥教主地藏菩萨,广度羣迷……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清】智证录
南无地藏菩萨。地。譬誓愿之坚厚。藏。譬智德之包含。本经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幽冥教主……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清】西宗集注
南无地藏菩萨。地藏誓愿云。地狱不空。誓不作佛。为幽冥教主。……
《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清】灯来撰,性统编
如斯苦楚,谁实致之?若尔冤仇,孰为解矣?兹盖恭叩幽冥教主本尊地藏王菩萨。……
《地藏本愿经科注》【清】灵乘辑
普贤谓地藏愿我暂听。略说罪报之言。吾岂不知恶道苦事乎。但仁者久化幽关。为地狱教主。
《地藏本愿经纶贯》【清】灵乘撰
又复地藏菩萨所发本愿。通别兼收。总以四弘。是愿本。靡时不发。别以悲心。偏向受苦众生。永作幽冥教主。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4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楼上
(2)有关《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的署名疑问。
此《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文献经查CBETA佛典,其署名为“唐不空译、西夏不动金刚集”。根据文字描述,其中提到应该正是《地藏本愿经》里描述的地藏菩萨。不空法师的生殁年代为公元705—774年间的唐代。如果此典籍署名真实,那么《地藏本愿经》的出现年代要提前到唐代不空所在的年代。此“不空译”的署名有疑问:
原因一,此《瑜伽集要燄口施食儀》,只在明代以后的大藏里收录,明《永乐南藏》之前的宋元大藏并没有收录;查询历代经录中唐代不空法师翻译的经典明细,发现并没有这部文献;经过佛教研究者的核实发现很多署名“不空译”的文献并非是其翻译的。因此,此文献是否为不空译很可疑。
原因二,此《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里出现的图画是中土风格(见下图),所以很可能是西夏(公元1038—1227年)之前本土人的作品,后被西夏时期(宋代时期)的不动金刚法师收集整理。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原书插图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这个文献再次证明:《地藏菩萨本愿经》最迟也是在宋代的西夏国时期就流传了。但是还是前面所讨论的疑问:刻本大藏经的编修始于宋代,那么为何流传如此广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却不被允许入藏?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5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晚上和一朋友聊天,讨论到《地藏经》的问题,对于指出的《地藏经》种种漏洞,他的回应和此楼前面持反对意见的师兄们非常相似的,朋友的回应归结起来是以下几点:

1、我们的境界无法判断对错
2、流传这么广、那么多人都认可的经,怎么可能是伪造?
3、千万不要说某经某经是伪造,这是造谤法谤佛的口业,要下地狱的。
4、《地藏经》有那么多感应事迹,说明就是真经。
5、即使经里的说法不合理,也是方便接引众生。
最后我们也没讨论出个结果,谁也没能说服谁。
对于前四条的反驳前面各页里都有提及。后学这里想对第5条,借印顺法师的一段文给出回应。
印顺法师的很多观点惹人争议,但后学觉得他下文中对佛教中所谓“方便”和“圆融”弊病的痛心疾首的批评值得我们思考。


《印度之佛教》印顺著(摘录自: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敌者之摧残,不足为佛教害,受吠陀文化之熏染,则佛教致命伤也。传说魔王面佛时,宣布其反佛教之决心,历举种种方法,佛答以不能损正法之一毫。魔末谓:吾将衣汝衣,食汝食,入佛教而行我旧法,佛为之瞿然而惊。受反佛教精神之熏染,外若佛教,而实非法非律。「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虽以师子之雄猛,亦且无如之何!印人薄于史地之观念,故思辨深入而事多疏失,佛教宏布其间,亦未能免此。初以释尊根本圣典之赅摄未尽,又博采而补苴之。然以事凭传说,乏精密之考订,故于是否佛说,仅能以「法印」辨别之。由是而天、龙、夜叉宫中之佛法,源源而来;非之则颇有符合佛说者在,是之则又多少异。后后承于前前,积小异为大异,驯致以「真常」、「大我」,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恒常妙乐,代「涅盘寂静」;以怖畏之天神,代和蔼之佛矣。即今日而欲为之指证真伪,亦几乎难能!唯可以初出者为本而研究之,窥其基本之思想,而后以之衡一切耳!
  印人之思想多偏激,偏激非如实彻底之谓,强调、夸大而达于极端是也。见之于行为,淡泊自励者,流于残酷之苦行;声色自娱者,流于纵欲之狂逸。见之于神格,『吠陀』之赞诗,辄以尽善尽美以赞一神,又即以此赞别神,以是杂乱无系,成所谓「交换神教」。极端思想之演化,即随举一神而崇事之,即等于一切。自生主、造一切者、祈祷主、原人等,演化为生主、为梵、为我,而其根本仍大同。释尊出世,反极端而唱中道,宜可以日有起色矣!惜释尊灭后,佛弟子即受其熏染而失中道:重律者,日务琐细而拘滞莫通;重法者一切随宜,薄律制为事相。禅师昧教,浸假而不立文字;经师重说,日失其笃行之精神。其偏激之思想,泛溢于大乘佛教者尤多:无一大乘经而不以为究竟,无一修行法而不贯彻一切。偏激思想之交流,形成无可无不可,无是无非之圆融。于是乎佛天同化,邪正杂滥。余风及中国,禅者一棒一喝,罄无不尽;念佛者则「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是一味阿伽陀药,无病不治。偏激夸大极,而无不自以为圆融也!请以人身喻之,人之所以为人,以其有五官、四肢、百骸之全也,必各当其分,各司其职,而后为健康,否则即残废毁灭耳!若自偏激而圆融之,则言目者,人非目不见,眼大于头,举人身之全而唯一眼可也。重手者,人非手不成,不妨手多于毛发,举全身而手之可也。举七尺之身,无一而非眼也,无一而非手也,即眼即手,无手不眼,圆融极而不自知其为偏激夸大也。一切因缘和合生,毕竟无自性,而缘起秩然不可乱,缘异则变,因异则灭,圆融者殆未之思也。以此为圣者境,为吾人所能达,悬为理想以求之犹可也;而拟议圣境之圆融论者,忘其自身为凡愚,不于悲心利他中求之,乃欲于「唯心」「他力」「神秘」「欲乐」中求之。凡于平日之行事,无不好大急功,流于观望取巧也。彼必曰:「条条大路通长安」,「无一物而非药」也。孰知面墙而立者,昼梦冥游者,未足以语此。有居渝都而赴南岸午餐之约者,沿嘉陵江北上,出秦陇,绕道西伯利亚,过欧洲,经红海,历印度而至南岸,虽条条是路,其奈此路行不得何!无一物非药,其如屎尿不可以应万病何!圆融之病,深入佛教,或者以此为佛教光,而吾则耻之。或者以此为不执者,则又谤佛之甚者!
  基于传说之纷歧,偏激之圆融,无可不可而「方便」之义大滥。释尊之创教,内具特有之深见,然以非适应时代根性,正法莫得而宏阐,乃于适应时代根性之方便中,唱中道之行,如实之理。于印度固有之一切,善者从之;犹无大害者,则姑存之,而予以新解释(如『杂含经』帝释与阿修罗之争)。藉方便而畅真实,然未尝无是非之辨也。方便,以时地之适应而需要,时移境易,则昔之为妙方便者,今则转为佛法之障。方便仅为导入真实之方式,偏赞方便,每陷于喧宾夺主之势。方便或有适应特殊而偶用之者,迨夸大而普遍之,无不成为反佛教者。大乘初兴,犹知「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而后起者,惑于菩萨方便之胜于二乘,举一切而融摄之。不知时空之适应,不知主客之势,不知常轨与变例。彼「方便究竟」者,且举淫*秽邪鄙为无上方便,遑论其余?佛教有谚云:「方便出下流」,吾于佛教之梵化,有同感也。嗟乎!过去之印度佛教已矣,今流行于黄族间之佛教又如何?殷鉴不远,勿谓圆融神秘而可以住持正法也!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5 | 只看该作者
【慕 宗】
谈谈个人的想法:
1、我们的境界无法判断对错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我们的境界无法判断《地藏经》错,但从逻辑上说,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境界无法判断《地藏经》对,推广来说,我们的境界无法判断佛法对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学佛,因为我们的境界无法判断佛法的对错嘛!可能有人会说,高僧大德可以判断对错,问题是谁来判断谁是高僧大德?这就陷入一个蛋生鸡鸡生蛋的逻辑怪圈里去了。
要打破这个逻辑怪圈,必须依靠可靠的经论,正理推论。

2、流传这么广、那么多人都认可的经,怎么可能是伪造?
这个不想说啥了,圣经古兰经比佛经流传广多了,难道比佛经更真实更正确?

3、千万不要说某经某经是伪造,这是造谤法谤佛的口业,要下地狱的。
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佛教徒要深信业果,不造业不受报

4、《地藏经》有那么多感应事迹,说明就是真经。
感应事迹,各大宗教,民间也都能见到,都有流传,证明什么呢?
211#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6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引用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6-9-27 21:05
放松一下,好好品味:
"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 ...


是不是有点看不懂,似懂非懂?嗯,就是这个效果。所以,写文章最好不要打草稿,一不小心,还能成为经典。仿造的手法,多学学。

光读不练,印象不深:

先试一个:"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
就是今天,人们说话,“产妇”就行了,公交车上,老幼病残孕专座,照这样的写法,还不得帖张说明书?
唐朝的白话文,真易学。

第二个:"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

尊重经典,是必须的,但书是要读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试想一下,哪个藏经阁前,一大群人,每天在那里“布施供养,瞻礼赞叹”,以为正事的?


再来一个:"是等辈人,如履泥途,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suì)。"


名词,深邃:1. 深的;幽深。(多指景色或环境)
2. 深奥的。
3.高深,不易理解。
4.博大精深。
其它含义:
1、精深;深奥:深邃的哲理;文字深邃。
2、深沉:深邃的目光。


足步深邃?负重走一走,体会一下什么叫“深邃”,
比如吃力地扛起一本《本愿经》,试着步履蹒跚,让它显出“深邃”来:


走两步,没事,走两步。。。。对。。。


找到感觉了吗?
开始,
three ! two ! one !
走你!。。。。。。。。






212#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6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9-1-19 22:19
【山高云飞】


搞错了,深邃,是形容词。咱也忘打草稿了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7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9-1-19 22:20
搞错了,深邃,是形容词。咱也忘打草稿了


《十轮经》中的地藏菩萨,常现声闻像: 持戒坚固如妙高山。 精进难坏如金刚宝。
安忍不动犹如大地。
静虑深密犹如秘藏。
等至严丽如妙花鬘。
智慧深广犹如大海。
无所染著譬太虚空。

具足无量功德:

已能安住首楞伽摩胜三摩地。善能悟入如来境界。
已得最胜无生法忍。于诸佛法已得自在。
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
已能安住师子奋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
已能摧伏外道邪论。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国悉皆止住。


简而言之,以诸定力,利益安乐有情;
由大悲,坚固,难坏,勇猛精进,无尽誓愿,增上势力,于一日夜,或一食顷,度诸有情,脱苦满愿。
为诸有情,现种种身,而为说法,令归三乘。
增长一切善法,增长一切有益资具,已得微细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种种功德,说不能尽,闻不能尽。 安忍不动犹如大地。
静虑深密犹如秘藏。
这才是地藏之本意;
大悲,坚固,难坏,勇猛精进,无尽誓愿。
这才是大愿之所指。

岂是作幽冥教主,度母求福之所行?真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境由心造,什么人眼里,就有对地藏菩萨什么样的解读。

就别拿孝,救苦,连篇的地狱说事了。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8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9-1-19 22:21
《十轮经》中的地藏菩萨,常现声闻像: 持戒坚固如妙高山。 精进难坏如金刚宝。
安忍不动犹如 ...


末学也谈一下,思考本经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1、我们的境界无法判断对错。

对于这种说法;
首先,这个已经明显违背对经典内容的辨别方式。
因为世尊当年就有教导:要以四个依来判断内容是否属于佛教法义。
判断对错,只能依法不依人。


佛弟子正是按佛陀的教导,才去分析经文的内容的。
判断法义,需要的是智慧,去理解,推理,论证。而不是单单拿境界说事,否则,请找出依据。
如果没有,就是在为别人学习佛法设置障碍。

其次,如果不能对此经判断,那么,对其他经典,又是如何判断对错的?


第三,既然无法知道其他经典的对错,你又如何修习“正确”的佛法的?


第四,如果能知道其他经典的对错,为何不能判断此经的对错?

2、流传这么广、那么多人都认可的经,怎么可能是伪造?
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
流传广的相关文章多了去了,不一定是经,何况伪经也已发现过不少。


那么多人认可,按现有资料看,此文虽出自唐,为何唐宋不入藏?反倒后来才被人捧出?
经的真伪,要按人数投票定?依法不依人,连境界也不要了,更变成依人多少定真伪?


怎么可能是伪造,说明自己也不能确定真伪了。

3、千万不要说某经某经是伪造,这是造谤法谤佛的口业,要下地狱的。
如果某经是真的,那无话可说。
但用种种证据表明,有些经是伪经,根据结论,澄清事实,是就说是是,非法就说是非法,以理服人,揭示出佛法真义,让大家树立正见,依法修行,为何不能说?
--------------------------------------------
先看一下什么是“谤”:基本释义:

1.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讥。~讪。~议。~毁。诽~。
2.责备:~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王”。

详细释义:
〈动〉
(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
同本义
谤,毁也。——《说文》。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有能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以致天下怨谤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谤书(攻击别人或揭发别人隐私的文书;亦专指《史记》)
诽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是故事修而谤兴。——唐· 韩愈《原毁》
又如:谤言(公开指责他人的话。同谤议);谤誉(毁谤或赞誉)
诅咒
进胙者莫不谤令尹。——《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如果对自称的经,指其中的问题及不合法义之处,不合佛说之处,反倒成了“谤”,那么,这种护短的行为,本身就是在与佛陀的教导背道而驰,将正常的论证,歪曲为恶意攻击,将非佛说认为是佛说,这不是学佛人应有态度,更不是在护持佛法。

同样,修习佛法,辨别真假的能力也应该提高。不是对于自称为经的,就盲目相信,让伪经混入真经中,而不去辨别,剔除它,又以果报来吓唬欲求真相的人,让假冒的经典误导众生,那才是作恶呢。

如果放任伪经流布,相似佛法大行,则真正佛法隐没,众生重陷黑暗中,迷失正见,求出无期,那才是我们及后人的不幸。


4、《地藏经》有那么多感应事迹,说明就是真经。

这个理由就更牵强,推而广之,有感应的就是真经,那么,有感应的多了去了,都列入经中?没感应的,就是假的?

先不说都有谁去“感应”,都感应到了什么,怎么看怎么不象在讨论佛法呢?


5、即使经里的说法不合理,也是方便接引众生。

用不讲理来“接引”众生,这可是真“方便”。
所以,推而广之,忘却佛法的基本教义,自创新词,标新立异,自称某佛菩萨再来了,比佛境界还高的大神出来了,相似佛法出来了,附佛外道出来了,伪经出来了,管他什么合理不合理,都自称为法,自称为经,至于接引人去什么地方,只有自己知道了。


佛法,是缘起法,这才是正理。妄念纷飞者请止步。


诸佛菩萨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是世间解,是天,人师,是正遍知,是一切智者。。。。。


相反,连谎言都出来了,还有什么不能说呢?


举例:
修慈,最高受生梵天。如果认为能生五净居。那就是破坏因果,以此知见,求无上菩提,终无是处。


佛告比丘:“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
从是以后,复三十六返,作天帝释;复百千返,作转轮圣王,领四天下,正法治化,七宝具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千子具足,皆悉勇健。于四海内,其地平正,无诸毒刺,不威、不迫,以法调伏。
——《杂阿含经》


“般遮翼,彼大典尊弟子,皆无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然非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道胜者,极至梵天耳!今我为弟子说法,则能使其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涅槃。我所说法弟子受行者,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其次,行浅者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般涅槃,不复还此。其次,三结尽,薄淫、怒、痴,一来世间而般涅槃。其次,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道,极七往返,必得涅槃。般遮翼,我诸弟子不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究竟道法,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灭度。”(《长阿含经》卷第五 典尊经第三)






215#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8 | 只看该作者
前面后学曾提到《地藏经》中出现的“白虎鬼王”一词很奇怪,因为“白虎鬼”这一鬼名在大藏经其他经典里从未出现,是只在《地藏经》里出现的鬼名。
《地藏本愿经》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尔时,铁围山内,有无量鬼王,与阎罗天子,俱诣忉利,来到佛所。所谓恶毒鬼王、多恶鬼王、大诤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飞身鬼王、电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噉兽鬼王、负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祸鬼王、主食鬼王、主财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兽鬼王、主魅鬼王、主产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险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咤王、大阿那咤王。如是等大鬼王,各各与百千诸小鬼王,尽居阎浮提,各有所执,各有所主。是诸鬼王,与阎罗天子,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俱诣忉利,在一面立。
----------------------------

抽空在图书馆古籍数据库里略查了一下发现:“白虎鬼”在民间风水占卜、巫术治病的古籍中出现,所指如下:

(1)民间流传的一种鬼怪: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元】佚名
……白虎鬼如猫,在糞堆中,亦云糞神,療法以雞子揩病人痛,呪願,送著糞堆,頭勿反顧。
《普濟方》【明】朱橚
……白虎鬼,古人言如猫,在糞堆中,今時人掃糞,莫置門下,令人病,以此治之,不過三度,即瘥。


(2)占卜用语,“白虎鬼”是表示八卦的一种卦象:
《卜筮全書》卷六【明】姚際隆
……占訟以鬼爻為主,更以六神參究,來歷因依,了然在目矣。青龍鬼,婚姻訟。朱雀鬼,罵詈口舌、文書契約,吏人爭鬥、喧鬧是非。勾陳鬼,田土屋宅、山林樹木訟。若兄化鬼,房族致爭。螣蛇鬼,被人連累。白虎鬼,與人鬥毆殺傷,若帶兇殺動事屬刑名。玄武鬼,姦淫盜賊訟。

《卜筮全書》卷十【明】姚際隆
……螣蛇鬼,則坐卧不安,心神不定。青龍鬼,則酒色過度,瘦弱無力勾陳,胞滿腫脹,脾胃不和。朱雀鬼,狂言亂語,身面赤。白虎鬼,跌蹼打鬭,傷筋損骨,女人則血崩血暈,產後諸症,白虎,血神故也。玄武鬼,色慾太過,憂悶在心,在本宫主陰虚,化子孫男子必陰痿蓋,玄武,又暗昧之神故也。


216#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9 | 只看该作者
继续上面1209楼,补充说一下:
上楼《卜筮全书》里的“××鬼”(例如青龙鬼、白虎鬼、朱雀鬼、玄武鬼)是八卦中的鬼爻,表示是一种卦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汉地上古传说里称为“四象”,原指四方神灵,后被道教吸纳为神灵。四象自古也被中国五行学说吸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黄龙分别配以木、金、水、火、土五行(五行表示世界五种相生相克的基本元素)。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五行学说里,又与中国古代的八卦、占星、中医学等有复杂的表示关系,例如其在占星学里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星宿。在中医学里,例如“白虎”表“金”,属阳性,“白虎”在民间医书里特有所指,例如上面楼里引用的《卜筮全書》说“白虎鬼,跌蹼打鬭,傷筋損骨,女人則血崩血暈,產後諸症,白虎,血神故也。”以“白虎”来表示和血症相关的病症。《地藏经》里将“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并列来说,不知是否是受到这个的影响,目前在有限的古籍库里没有搜索到出现“血虎、赤虎”的古籍,大藏经里更没有搜索到。
21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29 | 只看该作者
前面提到“白虎鬼”在中国民间学说里的特定意义。而《地藏经》相应段落里出现的一系列名词都有个类似奇怪的现象,先看原文:
《地藏本愿经》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尔时,铁围山内,有无量鬼王,与阎罗天子,俱诣忉利,来到佛所。所谓恶毒鬼王、多恶鬼王、大诤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飞身鬼王、电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噉兽鬼王、负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祸鬼王、主食鬼王、主财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兽鬼王、主魅鬼王、主产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险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咤王、大阿那咤王。如是等大鬼王,各各与百千诸小鬼王,尽居阎浮提,各有所执,各有所主。是诸鬼王,与阎罗天子,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俱诣忉利,在一面立。
----------------------------
经过搜索发现:不但“白虎鬼”在中国古代八卦占卜术语里出现,略搜了一下,“主耗、主祸、主财、主兽、主命、主疾、主险”等也是八卦占卜吉凶中出现的术语,都有特定含义;而这些词在其他佛教典籍里却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两字恰巧凑在一起也不具有特定含义。不知这是怎么回事?

218#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30 | 只看该作者
云何名为,像似正法?
谓:略有二种,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
若于非法,生是法想。显示非法,以为是法。令他于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实故谛故。非是正法。而复像似正法显现。是故名为似教正法。
若广为他,如是宣说。令他受学,亦自修行。妄起法想,习诸邪行。而自憍慢,称言我能修是正行。应知是名似行正法.
为广宣说,像似正法。

复说中间,嗢拖南曰
         初法等五种  次根等诸见
         非处恶作等  后暴恶戒等
诸以如来,所说法教,相似文句。于诸经中,安置伪经。于诸律中,安置伪律。如是名为,像似正法。
又由增益,或损减见。增益虚事,损减实事。由此方便,于无常等,种种义门。广为他人,宣说开示,如是如是,自他习行。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于宣说,补特伽罗所有经典。邪取分别,说有真实补特伽罗。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于种种假有法中。宣说开示为实有性。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于远离一切戏论,究竟涅槃。分别为有,或为非有。说为有性,或非有性。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有一类补特伽罗。作如是说:世尊宣示,称扬赞叹,密护根门。由是因缘,宁不视色。乃至于法,不以意思。而不系念,观视众色,乃至以意,思惟诸法。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世尊,宣示称叹,简静而住。便作是言:宁无咎责,不测量他。于应毁者,而不呵毁。于应赞者,亦不称赞。而不有所,呵毁称赞。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世尊,宣示称叹,和气软语。便作是言:受默然戒,都无言说,为极善哉。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世尊,宣示称叹,节量衣食。便作是言:断食而住,露体而行,最为妙善。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世尊,宣示称叹,离諠杂住。息诸言说,及以事业。便作是言。弃舍卧具。寂静闲居。无所修习,为极美妙。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佛说,心将导世间。心营造一切。随心所生起,皆自在而转。于如是等,诸经义趣,不如实知。或有一类。由恶取执,作如是言:唯有一识,驰流生死。无二无别。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佛许,持戒士夫,补特伽罗,受百味食,百千衣服。障道妙欲。设此品类,正受用时,亦不为障。或有一类。由恶取执,作如是言:世尊所说,障道诸欲。若有习近,不足为障。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佛说,诸阿罗汉,于现法中,于食,言说,蕴,界,处等,不舍不取,不如实知。便作是说:如我解佛所说法者。阿罗汉僧,于其死后,无所觉了。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不如实知,世俗胜义,二谛道理。违二谛理。作如是言:诸蕴无我。云何无我,造作诸业,令我触证?应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本性愚痴,多行谤毁。彼于九种,内正住心,不如实知。于谛观行,念住观行,不如实知。由不知故。为他宣说,唯信解作意,是奢摩他品。唯信解作意,是毗钵舍那品。唯信解作意,能得究竟。自亦习行。如是相行,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非处恶作,而不思惟。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于其读诵,观行作意。皆有堪能,而乐僧事。亦于其中,见胜功德。为他宣说。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于戒于修,有所堪能。而于惠施,见胜功德。游历诸方。于自禁戒,所遮止处,多有毁犯。集诸财物,奉佛法僧。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于善说法毗柰耶中,既出家已。展转相引,专以听闻,为其究竟。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见诸苾刍,大族大福,多获衣等,所有利养。舍少欲等,而往其所,恭敬叙慰,现亲诲喻。令新苾刍,邪心动作。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弃舍如来所说甚深空性相应,所有经典。专乐习学,随顺世间文章咒术。而不自察,怀聪明慢。又欲令他,知己聪敏。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折伏暴恶,及诸犯戒。为欲于彼暴恶犯戒,作不饶益,发起恶思。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构集种种,矫诈威仪。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以解世间文章咒术。多求多获,所有利养。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损恼于他,以其非法,积聚财宝,作有罪福。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又即于彼,能引无义,像似正法。以诸因缘,开示建立。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如是一切,像似正法。应知皆是,违逆学法。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九。
  摄事分中调伏事总择摄第五之一》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31 | 只看该作者
继续讨论《地藏经》的问题质疑:经论说无色界天等长寿天常处定中,属于“八难处”,即使佛出世,也无觉无知不闻佛法,《地藏经》却说非非想处天参加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的讲*法集会?
前面山高云飞师兄提到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悉来集会”的质疑,这里继续。

《地藏经》开头处说: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酰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
《地藏经》此处前面依次列举六欲天、色界诸天参加集会听闻佛法,然后说“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乃至”是省略语)表示四无色界天等都来参加佛在忉利天宫的讲*法大会了。无色界天参加讲*法集会,此与其他经论所说相矛盾:

一、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无色界天众,无觉无观常处定中,无眼耳鼻舌身根,不缘色声香味触,心系一境,只留细微想。如何集会听闻佛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
如彼非想非非想处诸天子生,识缘一境经八万四千劫住,乃至三摩地寿命未尽已来,此识不为余境界识之所移转。
《阿毘达磨品类足论》
四无色者,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无色,几有色等者?一切无色。几有见等者?一切无见。几有对等者?一切无对。
【注:以上的“无色、无见、无对”,即是说无色身、无五根(眼耳鼻舌身根),不缘五尘(无色、声、香、味、触五种对境)】
《阿毘达磨品类足论》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三界、二处、四蕴摄,七智知除法他心灭智,一识识,无色界一切随眠随增。非想非非想处,三界二处、四蕴摄。
【注:以上说四无色处,只有受、想、行、识四蕴摄。二处,是指只有意处、法处】
《瑜伽师地论》
问:非想非非想处所系相,当言是相耶?答:当言无想相,亦名微细相。
【注:以上说非想非非想处,无粗想,只缘细微想】

二、经论说: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天属“八难处”中的长寿天,不闻佛法,即使佛出世也不闻不睹、无觉无知。
1、四无色界天寿命极长,故名“长寿、多寿”,如经论中说:
《长阿含经》
……空处天,寿命万劫,或有减者。识处天,寿命二万一千劫,或有减者。不用处天,寿命四万二千劫,或有减者。有想无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劫,或有减者。……

《瑜伽师地论》
非想非非想处受生有情,名为多寿,经于八万大劫数故。

《大智度论》释往生品
「长寿天」者,非有想非无想处,寿八万大劫。或有人言: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天;以无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处故。或说无想天名为长寿,亦不任得道故。或说从初禅至四禅,除净居天,皆名长寿;以着味、邪见,不能受道者。



2、经论说生长寿天为八难之一,如来出世广演法教时,
不闻不睹,
着禅味,不闻佛法僧名:


《长阿含经》十上经

「云何八难解法?谓八不闲妨修梵行。云何八?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有人生地狱中,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在畜生中、饿鬼中、长寿天中、边地无识,无佛法处,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而有邪见,怀颠倒心,恶行成就,必入地狱,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聋、盲、瘖、痖不得闻法,修行梵行,是为不闲。如来、至真、等正觉不出世间,无有能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生于中国,彼诸根具足,堪受圣教,而不值佛,不得修行梵行,是为八不闲。
《增壹阿含经》八难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凡夫之人不闻不知说法时节。比丘当知,有八不闻时节,人不得修行。云何为八?……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长寿天上,不闻不覩,是谓第四之难也。……
《大智度论》释照明品
「……当知人身难得,佛世难值,好时易过;一堕诸难,永不可治!」若堕地狱,烧炙屠割,何可教化?若堕畜生,共相残害,亦不可化。若堕饿鬼,饥渴热恼,亦不可化。若生长寿天,千万佛过,着禅定味故,皆不觉知。如安息国诸边地生者,皆是人身,愚不可教化。虽生中国,或六情不具、或四支不完、或盲聋瘖哑、或不识义理。或时六情具足、诸根通利,而深着邪见、言无罪福,不可教化。是故为说:「好时易过,堕诸难中不可得度。」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净土品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行禅定、修智慧,断一切不善业;若堕恶道、若生长寿天、若不得修善法处、若生边国、若生恶邪见家、无作见家,是中无佛名、无法名、无僧名,无有是处!须菩提!初发意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深心行十不善道,无有是处!」

220#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31 | 只看该作者
先把别的帖子说《地藏经》的归到这个帖子里来:
假设佛陀时代讲过《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经中大力宣扬造塑画地藏像的功德),那么印度本土的地藏造像情况就不会是今日我们看到的景象了——印度的地藏像古迹留存非常少,而且是非常后期的产物(见附文),地藏信仰在古印度也不兴盛。
反之是中国留下的地藏造像遗迹特别多(见附文),地藏信仰在中国非常兴盛。
如果佛陀本人讲过《地藏经》,为何古印度和中国的地藏信仰和造像遗迹,会呈现这样一种反差景象呢?
------------附文的分割线-------------
关于印度发现的地藏造像:
(转载:地藏信仰溯源http://www.wtoutiao.com/p/13bs1Ko.html
“具考证《十轮经》的译出年代为第六世纪,证明中国地藏信仰早在第四世纪末、第五世纪初即出现,早于印度那蓝达社群于第八世纪才供奉的密&教&八大菩萨(地藏为其中之一)。”
(注:密%教%八大菩萨:《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经。)
可见,印度目前发现的地藏造像只出现于八世纪的古迹中,而且只位列密%教%八大菩萨之列,更早期的地藏像并没有发现。
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描写地藏经的《地藏十轮经》本属大集经之一,大集经的虚空藏、日藏、月藏、地藏等菩萨是属于并列同类的,地藏菩萨本身并没有被特意突出。
而在中国,《十轮经》的传入和弘扬,带动了地藏菩萨信仰的兴起,之后又有极力宣扬造地藏像功德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出现,所以中土的地藏造像就特别发达。


另发现论坛的一个帖子,也提到印度八世纪的地藏造像:
中古时期的地藏菩萨信仰
http://www.bskk.com/thread-2945460-1-1.html
221#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32 | 只看该作者
(1484楼)

发表于 2016-11-18 20:23|只看该作者顺便提一下印度佛像起源的问题。印度公元前的早期佛教遗迹中都是不表现佛陀形象的(例如下文所描述的),这些反常的现象只能被解释为最初的信徒视表现人身佛陀为一种禁忌。知乎的帖子里有一些早期佛教造像的介绍和彩色图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296299


转载《佛教艺术的早期阶段》([法]阿.福歇(A. Foucher)著,王平先,魏文捷/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1版。)
……我们发现,在古印度石雕者最活跃的时候,他们非常勤勉地致力于这项奇特的任务:表现没有佛陀的佛传。现在我们就有一个事实证据,与它表面上显示的不同,这一点坎宁汉(Cunningham)早就论述过。这个证据来自于艺术家自己雕刻的文字。巴尔胡特的艺术工匠们通过铭文告诉我们,谁和谁跪拜在一个佛座前是“在向佛陀表示敬意”。但是现在无一例外,佛座是空的;至多只有一个标志象征不可看见的佛的存在。最新研究只是让我们看清了使用这一不变规则的范围;不论是在此前一些年代,还是在降魔成道后的年代,不论是对年轻的导师,还是对高龄导师来说,这个规则是一样的。山奇大塔东门中楣正面表现的是太子坐在马上出家的情景:其骏马上用镶有花边的皮毡做的马鞍上是空的。菩提伽耶的一个圆形雕饰描绘了太子的第一次禅定(或者说树下观耕):在仍然空着的座位前是农夫在犁地[4]。阿玛拉瓦蒂的一些装饰板则表现了太子诞生和阿私陀(Asita)占相;只有他的脚印标在襁褓上——这是源于造像规则的一个直接的表意符号,使用于中印度,用来尊称某“人”,襁褓上一边是众神,一边被认为是怀抱太子的长者(rishi)。所选的这些例子足以说明,古代印度雕刻家绝对不表现佛或菩萨最后在俗世生活中的情景。这就是每个佛教艺术史在开篇就提出来的反常而又无可争议的事实。



以下摘录自《圣境印象——印度佛教艺术》(上海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11月1版)
……历史表明,在公历纪元之前,佛陀释迦牟尼的信徒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与佛陀生平活动相关的象征符号来了解他的。创作于公元前150年至公元250年间的一批现存佛教雕塑主要来自于巴尔胡特、菩提伽耶、桑奇、马图拉、克里希纳—哥达瓦里谷的阿玛拉瓦蒂和龙树山等佛教圣地的佛塔门楣、围栏、栏杆、盖顶石和墙面。该时期的这些浮雕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地区,但多以叙事性题材为主,这成为了它们的共同特征。
巴尔胡特、菩提伽耶和阿玛拉瓦蒂的佛塔饰板形状或方或圆,或矩形或半圆,浮雕刻画的多为“远因缘”和“不远因缘”故事中佛陀转世轮回的情节,此外还包括表现药叉、药叉女、纳迦人和纳迦女等民间神祇和女神形象的高浮雕巨制。该时期,佛陀呈各种象征符号的形式,尚不具备人形特征。但随着佛教思想和精神的不断深化,菩提证悟、般若智慧、慈悲为怀和禅定修习等抽象概念也开始在佛陀和菩萨形象中有所表现。公元1世纪下半叶,佛陀、菩萨等众神的人形形象开始出现。不论是婆罗门教、佛教还是耆那教,三者对人形神祇的崇拜基本上是同时兴起的。考古发现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222#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3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吉祥光明 发表于 2016-11-18 22:53
师兄请看下1461楼。。。


引用其他大乘经是因为我觉得那些经比《地藏经》更接近事实真相,而且也为了体现《地藏经》和这些经观点上的差异。其实后学引述一部经作证,并不等于完全就认可这部经的所有内容。对一部经,若觉得可取之处就接受,若碰到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并不会强迫自己接受。后学觉得信仰不能变成教条。对待一部经的内容可以选择性接受,而且对待不同经文,也可以选择性取舍,并不比都接受,因为大乘经太庞大杂乱了,不同经文矛盾之处甚多,要是让自己信奉,非纠结死不可。
223#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33 | 只看该作者
【山】
其实,就是”大乘非佛说”,也是一个很不严肃的说法。

因为这样一来,有几个问题要搞清楚:大乘,佛说。

引出的结论至少有两点:

1,小乘也非佛说。

2,佛说的才是佛说。
224#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33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9-1-19 22:41
(1484楼)

发表于 2016-11-18 20:23|只看该作者顺便提一下印度佛像起源的问题。印度公元前的早期佛教遗 ...


有些日子不来了,来了发现已经被扣去600分了,有些网友利用积分多扣分权限大的优势,疯狂扣分啊,比如ID为大護法、麥弘霆、桃符的网友,一天之内连续给我的前面的发帖扣了10次4分,转眼160分就扣没了,照这样下去,我就很快到负分,没法再发言了。
看来在论坛混的时间久灌水多就是有好处,发言积分越多,就越能给不同观点者扣分,打击他们,进而剥夺他们发言的权力,这个游戏真好。
在你们扣分扣完前,我希望多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证据给别人分享。当然,如果你们过于积极的扣分,让我没法发言了,我也就走了。
因为如今我已经不从《地藏经》这一篇经文的真伪角度来看待现今佛教的种种问题了。
225#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22:33 | 只看该作者
【山】

对平凡兄的观点,末学有一不恰当的比喻,平凡兄莫怪哈:
虽然我没见过真正的凤凰,但,从描述看,有几只好象是孔雀,一一只不过,乌鸦就别来凑热闹了。

并非有些论点所说:你连孔雀凤凰都无法分清,凭什么去说人家乌鸦?!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6 00:01 , Processed in 0.08766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