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伪谬5-17.优波离亲随佛踰城出家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楞严经》)

  随佛踰城的是马夫车匿,且佛踰城后即令车匿还宫而独行。佛成道返乡后,车匿才随佛出家,是作诸非威仪事的六群比丘之首,直至佛涅槃尚未证圣道。车匿既不是持戒第一的剃头匠优波离,也未亲见如来六年苦行与成道,这是伪大乘经人物与时空错乱的又一典型案例。
  
  一、随佛踰城的是马夫车匿
  车匿,又作阐陀、阐怒、阐那、车那、阐铎迦等。
  经律之中皆有记载,随佛踰城的是马夫车匿,且踰城后,佛陀即令车匿还宫而独行。
  比如:
  “出城而去。此处菩萨脱璎珞。与车匿遣马还国。而说偈曰:‘菩萨于此处,脱璎珞及冠,授与于车匿,遣马还于国。独行无有侣,便入学道山。’”(《杂阿含经》)
  再比如:
  “去城不远。便下马脱宝衣。语阐陀言。汝可牵马并持宝衣还宫道。吾拜白父母。今辞学道不久当还……于是阐陀悲泣前礼。右绕三匝。牵马持宝衣还宫。”(《律》)
  “是时菩萨。以二更中。行十二踰膳那。从马而下。即解璎珞告车匿曰。汝可将马及我璎饰从此回去。”(《律》)
  二、车匿出家后为恶性比丘
  佛陀成道返回故乡迦毗罗卫城后,车匿方才随佛出家,这已经是随佛踰城十几年之后的事了。
  比如:
  “佛告舍利弗。如来所度阿若憍陈如等五人……次度摩诃迦叶阐陀迦留陀夷优波离次度释种子五百人。”(《律》)
  车匿出家后,是六群比丘之首,经常作诸非威仪之事,常常说佛是其自家之佛,并仗佛威势以恶口欺凌诸比丘,犯罪亦不悔过,故与诸比丘不和,是经律中所谓的恶性比丘。在比丘戒中,大部分是因为六群比丘数数犯罪,佛陀才为比丘们制定相应戒律。
  比如:
  “此恶性比丘。不受诸比丘教语言。汝等不应教我。我应教汝等。何以故。佛是我家佛。何以故。我与揵陟(注:马名)将佛入山学道。不见诸长老一人侍从佛者。佛得道已而转法轮。是故佛是我家佛。法亦是我家法。是故我应教诸长老。长老不应反教我。法师曰。阐那比丘。何以不言僧是我家僧。为与众僧斗诤故。不得言僧是我家僧。”(《律》)
  “今阐陀比丘是。彼于尔时已曾恃我陵易他人。今复如是。恃我势力。陵易他人。”(《律》)
  “尔时阐陀比丘数数犯罪。”(《律》)
  “时阐怒比丘不从诸比丘语。此阐怒甚难可化。诸比丘不知当如何。往白世尊……佛告诸比丘。置阐怒比丘。吾涅槃后自当受化。”(《律》)
  三、佛陀涅槃后,车匿方证圣道
  佛陀临欲涅槃时,车匿还是未得圣道的恶性比丘,故而阿难请示佛陀,如何与车匿等恶性比丘相处。佛陀敕阿难以默摈之法治之,“不得与语。亦勿往返教授从事”,此为佛子与不受教诫者相处之道。
  比如:
  “阿难长跪叉手。前白佛言。阐怒比丘虏扈自用。佛灭度后。当如之何。佛告阿难。我灭度后。若彼阐怒不顺威仪。不受教诫。汝等当共行梵檀罚。敕诸比丘不得与语。亦勿往返教授从事。”(《长阿含经》)
  “当云何与车那比丘从事。世尊告曰。当以梵法罚之。阿难白佛。云何梵法罚之。世尊告曰。不应与车那比丘有所说。亦莫言善。复莫言恶。然此比丘亦复不向汝当有所说。阿难白佛言。设不究事者。此则犯罪不重乎。世尊告曰。但不与语。即是梵法之罚。”(《增一阿含经》)
  佛陀入灭后,僧团对车匿依法治之,车匿方始悔悟,而后闻阿难尊者所说法而证初果。
  比如:
  “迦叶语阿难言。汝往拘舍弥。以佛语僧语作梵坛法罚之。阿难受使。与五百比丘俱往。阐陀闻阿难与五百比丘来出迎。问阿难言。何故来此。将无与我欲作不益耶。答言。乃欲益汝。阐陀言云何益我。答言。今当以佛语僧语作梵坛法罚汝。即问。云何名梵坛法。答言。梵坛法者。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得共汝来往交言。阐陀闻已闷绝躄地。语阿难言。此岂不名杀于我耶。阿难言。我亲从佛闻。汝当从我得道。汝起为汝说法彼便起听。阿难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即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律》)
  “佛般泥洹未久……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杂阿含经》)
  四、剃头匠优波离童子,比马夫车匿小几十岁
  佛陀踰城出家十多年后,优波离还只是在家小儿、童子。
  比如:
  “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其时,王舍城有十七群比丘之亲友童子,优波离童子为彼等之首领。”(《律》)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时恭敬世尊故无敢与佛剃发者。正有一小儿。无知未有所畏。为佛剃发。时小儿字优波离。为佛剃发。其父母在世尊前。合掌白言。优波离小儿。为世尊剃发。为好不。佛言。善能剃发。”(《律》)
  车匿与佛陀同年出生,比优波离童子年长大约三十岁。
  比如:
  “菩萨生时阐铎迦等。五百侍者同时而生。”(《律》)
  阐铎迦,即马夫车匿。
  “太子至此解宝衣中末尼珠。付阐铎迦还父王处。”(《释迦方志》)
  “太子从阐铎迦取刀自断其发。”(《大唐西域记》)
  五、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出家晚于恶性比丘车匿
  佛陀成道返乡后,先度车匿,而后才有度优波离及阿难、阿那律等诸释氏童子出家之事,这些都是佛陀踰城十几年之后的事。
  比如:
  “佛告舍利弗。如来所度阿若憍陈如等五人……次度摩诃迦叶阐陀迦留陀夷优波离次度释种子五百人。”(《律》)
  “时,彼诸释氏童子与剃发师优波离俱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而坐一面。诸释氏童子于一面坐已,言世尊曰:‘我等释氏有骄慢。此处,剃发师优波离长夜为我等之仆。请世尊先令彼出家,我等向彼敬礼、迎送、合掌、恭敬,如此我等释氏除释氏之骄慢。’时,世尊先令剃发师优波离出家,后令彼诸释氏童子出家。”(《律》)
  优波离出家后,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持戒第一。
  六、佛陀成道时,五比丘也不在场
  佛陀初出家时,佛父净饭王劝阻无效后,派遣憍陈如等五位侍者相随,因见佛陀放弃苦行,舍而离去。故而,佛陀成道时,这五位侍者也已离开佛陀而不在场。
  比如:
  “其五侍者互相谓曰。此沙门乔答摩。懈怠懒堕而怀多事。受用无度断惑错乱。今既广吃食饮豆酥油涂拭澡浴。今不能少许证获。必无所得。便舍菩萨渐次而行。至波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园中同作是愿。若世间有阿罗汉者。我随出家。此五人同住同行。因名五众。”(《律》)
  “五群比丘等曰:‘彼为六年苦行,不获一切智,今往村里行乞,为得滋养食物,如此之人,如何得成就一切智?彼趣豪奢,放弃精勤。吾等对彼具特别之期待,恰如大旱之望云霓,而今又有何用?’于是舍弃大士,各携衣钵,往十八由旬外之道,入仙人堕处修行。”(《小部》)
  佛陀成道后,最先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法而度化之,从此便有了最初的比丘僧团,而此时车匿与优波离都尚未出家。
  比如:
  “一时。佛在摩竭国道场树下。初始得佛……世尊重更思惟。五比丘多所饶益。我初生时。追随吾后。是时。世尊复作是念。今五比丘竟为所在。即以天眼观五比丘。乃在波罗奈仙人鹿园所止之处。我今当往先与五比丘说法。”(《增一阿含经》)
  七、伪大乘经逼疯诸多“高僧、上人”
  伪大乘经编造邪说,伪大乘的“高僧、上人”就卖命地编造疯话圆谎。
  比如:
  ★宣化上人:“他本来的名字叫‘车匿’,又叫‘优波离’。”
  看看伪大乘经把一代“高僧、上人”都逼成啥样了吧,车匿与优波离,无论年龄与职业,还是持戒与证果,都有极大差异,可谓全无相关,竟被硬说成是同一个人。本来《楞严经》中误说的是优波离,根本就没提到车匿,宣化上人非要刻意把二人说成同一个人,只因他心知肚明随佛踰城的是车匿,故而只能硬改历史了。
  其实,瞪着眼睛妄语说车匿就是优波离的,又岂止宣化一人,翻开诸多“高僧、大德”对《楞严经》的注释,又有几人不是妄语者。最为厚颜无耻的是,竟有人明明看到有人指摘了随佛踰城的是车匿而非优波离,还继续以妄语自欺欺人。
  由上述种种可见,随佛踰城后随即返回王宫的是马夫车匿,并非剃头匠优波离。且车匿既未亲见如来六年苦行与成道,也未在子虚乌有的楞严会时已经证得阿罗汉,这些都是因伪作楞严者无知,而把数数犯戒的恶性比丘车匿,张冠李戴地混淆为持戒第一的优波离。

(责任编辑:金桥)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